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ABCD法---马杰的行为目标
– 行为目标又称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 的行为陈述的目标。一个行为目标应包括四个 要素:
– 1、行为: B----behaviour – 2、条件: C---condition – 3、标准: D---degree – 4、对象: A---audience
行为目标举例
• 后者不是对前者的简单否定,而是理性的超越。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 确定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描述教学目标的传统做法缺点
1、目的规定得太笼统、太一般; 2、教师往往重视描述教学内容、安排师生的活 动,没有着重说明作为学习结果的学生行为或能 力的变化。 3、用以陈述教学目的的语词常常是说明学生内 部心理过程的语词,内部心理过程的说明使人无 法观察和测量。
• 不足:
– 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与真正的教育过程相 悖。
– 把完整的人肢解了。 – 无法包含许多高级心理素质。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 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过程性。
– 杜威:教育即生长 –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 追求实践理性,把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统一起来,能促进终生学习。
• 具体与抽象 • 外在行为与内心变化
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哲学思考
• 应该考虑学生的当前发展还是未来需要? • 什么是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谁的需求?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 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理解世界?控制世界? • 教育应该维持稳定还是促进革新?
思考题
• 几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基本涵义 •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的典型方法。 • 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 谈谈你的学习目标以及它与你的人生目标的
• 1、知觉
2、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 4、机械动作 5、复杂的外显行为
• 6、适应
7、创新
教学目标的编写
• (一)ABCD法---马杰的行为目标 • (二)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 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 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如杠杆原理
• 这样陈述的目标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 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传 统方法陈述的目标的含糊性。
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优缺
• 优点:适应性强 • 不足:
– 缺乏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局限; – 逻辑性不强,比较随意,不够完整; – 含义不清晰、过于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二 、行为目标取向
• 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课程与教 学目标,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 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 精确、具体、可操作性 • 古老的师徒制的进化。 • 博比特、泰勒、布鲁姆、马杰等。
• 对教师要求高、任务重、难以实施,容易遗 漏一些必要的学科。
表现性目标取向
• 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 产生的个性化的表现。--强调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 艾斯纳:追求解放理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 我国教学实践中的:档案袋评价法、成果评价等。
• 从普遍性目标到行为目标,再到生成性目标,再 到表现性目标,体现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 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 (三)表现性目标---过程性目标
– 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 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杠杆原理
• 理解杠杆的原理
理解
内部心 理过程
能用自己的 话说明杠杆 的平衡条件
能举出三种 生活中采用 杠杆原理的
能写出杠杆 实例中的力 臂和力距的
行 为 目 标
实例
关系式
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初中二①年级学生在观看特征比③较明显的各种云层的 图片时,能标记卷云、层云、积②云和雨云的区别,至少④ 90%正确。
通过集③体讨论,科技兴趣①小组成员能够写②出一篇感情④真挚、 文字流畅、两千字左右的《科学家传记》读书②报告。
行为目标
• 优点:
– 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 便于教师与教育督导、家长、学生进行交流。 – 便于准确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教育目的系统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体方向,是普遍的、总体的、终
极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 哲学中,或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中。 • 教育目标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 的价值。 • 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 育价值。 •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 质和方向
教育目标系统
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教育目标
年单 课
教 育
教 育
培 养
方 目目
针 的标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级元 时 教教 教 学学 学 目目 目 标标 标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 教育目标的功能
– 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 – 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 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 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 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 为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 指引学生学习。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 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 会政治需要而引起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并直接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指导方针。
– 柏拉图:有德性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幸福 – 昆体良:大演说家 – 斯宾塞:完满生活
•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 是教师的行为。
•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 以观察和测量。避免含糊和不切实际。
•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 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钟摆现象
• 控制---解放
– 控制本位: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 解放本位:表现性目标 – 折中:生成性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国布卢姆的分类
•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 由低级到高级共分六级:
– 1、知识
2、领会
– 3、运用
4、分析
– 5、综合
6、评价
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国布卢姆的分类
• (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 1、接受(注意) 2、反应 3、评价
• 4、组织化
5、性格化
• (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