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重难点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重难点复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重难点【词语盘点】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大吃一惊残疾瘦削宽厚张皇竭力泰然强制茫然劝阻焦黄着迷耐心修理如愿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十指连心怒目圆睁兴高采烈【日积月累】1、轻诺必寡信。

《老子》2、民无信不立。

《论语》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也,人之道也。

《礼记》5、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氏世范》【词语解释】碧空如洗:蓝色的天空明净的像洗过一样。

形容天气晴朗。

碧空,浅蓝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的样子。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

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精灵:迷信指鸟兽花木经多年修炼而变成的妖怪。

文中指小高带来的小昆虫。

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押韵而变换。

萦绕:萦回,缠绕。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

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汹涌澎湃:波涛奔腾冲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涛互相撞击。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抱怨:心中不满,说别人不对,埋怨。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忐忑,心神不宁。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黧黑:脸色黑里带黄。

湿淋淋:形容物体湿的往下滴水。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忧虑:忧愁思虑;忧愁担心。

熬过去:艰难地度过。

文中变现出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一动不动: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身无分文:身上没有一个钱,形容极端贫困。

溜之大吉:偷偷的跑掉为妙。

溜,趁人看不见走开;吉,吉祥。

忐忑:心神不定,七上八下的。

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

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尴尬: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张皇:惊慌,慌张。

怒目圆睁:因发怒而瞪大眼睛。

形容怒视的样子。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辨解释。

巴不得:迫切盼望。

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跟过去完全一样。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得样子。

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近反义词:9.穷人近义词:舒适——舒服顾惜——怜惜抱怨——埋怨探望——看望心惊肉跳——胆战惊心蜷缩——蜷曲魁梧——高大宁静——安宁倒霉——晦气忧虑——忧愁自作自受——自食其果反义词:潮湿——干燥严肃——活泼舒适——难受﹙艰苦﹚嘶哑——清脆寒风呼啸——暖风习习抱怨——感谢魁梧——瘦小倒霉——幸运忧虑——开心蜷缩——舒展宁静——喧闹10.别饿坏了那匹马近义词:叮嘱——嘱咐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忐忑不安——坐立不安反义词:偶然——必然流连忘返——归心似箭忐忑不安——镇定自若11.唯一的听众近义词:沮丧——懊丧庄重——稳重打扰——打搅羞愧——惭愧反义词:沮丧——得意庄重——轻浮羞愧——骄傲慈祥——严厉12.用心灵去倾听近义词:着迷——入迷果然——果真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反义词:温柔——粗暴熟悉——陌生兴高采烈——无精打采【重点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穷人》1、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4、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6、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

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7、文章情节: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重点问题: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答:(1)本段写法:(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

(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4.重点句子的理解﹙含义﹚。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们扶养成人。

桑娜觉得非这样做的原因是:西蒙的孩子没人照顾会冻死、饿死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写出桑娜那种矛盾的心情,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

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

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

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

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唯一的听众》1、作者:落雪4、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5、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7、文章情节: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3、重点问题:“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答:a老人并没有耳聋。

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

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重点句子的理解: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的原因是找回了自信,促使“我”努力练琴的动力来自于老人对我的鼓励。

作者说:“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的变化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

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

“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

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

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