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
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
萧何入关中, 舍弃宫室财物而独取文书,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书有着独特的价值,包括了“秦之形势”——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参考。
题干材料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B正确。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C可排除。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是说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
借助秦之文书成功实现统治全国,当是汉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决策者、领袖人物,与一般官吏是否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没有必然联系,D可排除。
【答案商榷】:笔者上述对B项的解析极为勉强,本题没有正确答案。
题干材料出自王充《论衡〃别通》。
王充的本意,是强调“秦之文书的作用”,“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翻译过来就是,“汉所以能控制全国,是这些文书的作用”,而不是命题者强加给王充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笔者依据有二。
其一,《论衡〃别通》此段原文:“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
内中所有,柙匮所羸,缣布丝绵也。
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
内中空虚,徒四壁立,故名曰贫。
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
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贫人之内,徒四所壁立也。
慕料贫富不相如,则夫通与不通不相及也。
世人慕富不荣通,羞贫不贱不贤,不推类以况之也。
夫富人可慕者,货财多则饶裕,故人慕之。
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绵也。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以文书御天下,天下之富,孰与家人之财?”本篇题为“别通”,旨在如何识别“通人”。
所谓“通人”,就是“胸中怀百家之言”,就是“积文十箧以上”(积累的书有十箱以上),王充以国家之有文书拟富人之有财,通人之有积文十箧以上,以为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尽在其中,故汉之得国,以文书之力。
王充实际上是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图书的重要、文书的重要。
那么秦之文书中,哪些内容对汉朝控制全国助力最大?从这段原文中是看不出来的,王充只是强调萧何收拾秦朝文书对西汉控制全国、统一全国的重要性。
其二,《论衡〃效力》中的一段“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
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
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同樊、郦于猎犬也。
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
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
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
众将驰走者,何驰之也。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为:韩信离开楚去汉,是因为项羽不能重用他,而刘邦能掌握和使用他。
能使用他的长处,能安排他的地位,就能衡量他的能力,能识别他的功绩。
樊哙和郦商都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的功绩,汉高祖论功行赏,最先给了萧何,而且把萧何比作猎人,同样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猎犬。
那萧何安稳地坐着,樊哙和郦商奔驰疆场,封赏轮不到奔驰疆场的却先奖励坐着指挥的人,萧何是用自己的智慧作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是用他们的武力当作功绩。
萧何所以能差遣樊哙和郦商,是因为他进入秦都时收集了与战争有关的公文档案和地图。
当时众将领都拾取金银,萧何偏偏收集文书,坐在屋里而知晓了秦国的形势,所以能掌握其利害关系。
众将领驱使士卒,萧何则指使他们。
在这一段文字里,王充实际上对“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一观点作了诠释——“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萧何根据收拾的秦朝文书知晓了“秦之形势”,从而顺利地统一了全国、控制了全国,根本不是命题者所说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本题有三个特点,一是设问的依据不限于题干材料,没有其他选择题题干中的“这”“其”“据此”等,这是一个新的做法,应该引起重视;二是设问的内容——“原因”,没有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三是属于最佳选择题,或者称为“程度选择题”,即有一答案最佳,其余答案也有一定道理。
所以,正确答案为C,涉及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比较全面,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设问,其它三项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性,B项大体包含在C 项中的“艺术水平”里,A项、D项大体包含在C项中的“时代选择”里。
也就是说,C项涵盖了其他三项的意思。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出自《沈氏农书》卷下(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 980年版,第111页),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杨白劳”成了“爷”。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从理论上大致推测有:其一,佃户的选择权大了,可以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租种对象,即佃户不必非租种原籍地主的土地不可,他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租种对象,因此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了,这就使得地主需要佃户比佃户需要地主更为迫切;其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下降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在本乡做佃户,也可以到它乡做佃户,还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去市镇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这就导致农业生产出现“用工荒”,等等。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A正确。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一般会提高地主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自耕农、佃农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大量流失。
如果农村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出现题干材料所提现象,B可排除。
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当然属于社会矛盾,但从题干材料看,还不到激烈、尖锐的程度,C可排除。
对“主令尊”的冲击,反映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D可排除。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题干所引诗歌出自梁启超的新诗《爱国歌四章》。
粱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试作新诗,积极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派诗”。
《爱国歌》是最能代表他“新诗”特色的成熟之作。
题干材料只提到,梁启超希望中国像英日一样崛起,但未见崛起方式——是改革还是革命,看不出是倡导维新变法还是民主革命,A可排除。
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中国还有一个晚清白话文运动(始于1897年)(胡全章:《清末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学界一般认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先导。
梁启超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主张,是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一文中,此时晚清白话文运动已经兴起;“诗界革命”只是要求诗歌的变革,且对新诗的要求是新意境、新语句(新名词)、旧风格三长具备、缺一不可,变革的主要是诗歌的内容,而不是诗歌的形式(《爱国歌》形式上就是旧诗),这与白话文运动的要求(范围涉及散文、小说、应用文、公文、报章文等,形式是白话文)有较大差距,B 可排除。
从题干材料“甲午战后”、希望中国像英日一样崛起看,有民族危机之现状,有民族振兴之愿望,C正确。
改良大体等同于改革,从阶级分,有地主阶级改良派及改良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及改良思想,等等。
从中国近代看,魏源、曾国藩等,大体上可以算是地主阶级改良派,冯桂芬、康有为等大体上可以算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洋务思潮是一种改良思潮,维新变法思潮也是一种改良思潮,它们都产生于“诗界革命”之前,因为“诗界革命”是1899年提出的,D可排除。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维新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介于晚清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