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伟人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
1912年,图灵出生在伦敦一个缺少亲情的家庭里。
阿兰·图灵(Alan Turing)
这个名字无论是在计算机领域、数学领域、人工智能领域还是哲学、逻辑学
等领域,都可谓“掷地有声”。
图灵是计算机逻辑的奠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为了纪念,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奖”也已成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计算机语言之母——格蕾丝·霍波
格蕾丝·霍波190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中产家庭。
1952年,她率先研制出
世界上第一个编译程序A-O,1959年,她领导的一个工作委员会,成功地研
制出第一个商用编程语言COBOL。
1971年,为了纪念现代数字计算机诞生25周年,美国计算机学会特别设立了“格蕾丝·霍波奖”,颁发给当年最优秀的30岁以下的青年计算机工作者。
因此,“霍波奖”正是全球电脑界“少年英雄”的标志。
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美籍匈牙利裔学者约翰·冯·诺依曼(John V on Neumann ,1903-1957)被誉
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等人,联名发表
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
冯·诺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储程序”的办法,并明确提出计算机必须采用二进制数制,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王选(1937年-200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被称为“当代毕升”。
二十世纪人类重大发明之一——因特网
因特网(Internet)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由美国的ARPA网发展演变而来。
“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名,“Inter”音译为“因特”,“Net”意译为“网”。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因特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因特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
1996年,“因特网”(Internet)一词被广泛的流通,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计算机专业英语一督
Bluetooth——蓝牙
Bus——总线
Cookies——信息记录程序
Database——数据库
hard disk——硬盘
hacker——黑客
intranet——企业内部网
Memory——内存
Mouse——鼠标
Server——服务器
telnet——远程登录
worm——蠕虫病毒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URL (uniform resoui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器ALU (arithmetic-logic unit)——算术逻辑单元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
OCR (optical-character recognition)——光电字符识别器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