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历史高效优质课堂
青州市邵庄初中关金国
老师该怎样上好自己的课?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不同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方法。
我认为一堂高效优质的历史课的标准主要有: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恰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专家的理论,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共分五个方面:
一、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落实课程标准,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有所悟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教学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的自己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变为自己的行动。
这是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要求达到的。
历史学科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教材中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反映出历史的多样性,为课标落实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面对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和新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初步形成了在深刻领会历史课标的前提下,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把让学生掌握最佳知识结构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最佳能力结构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进行课堂教学的微观设计的教学思路。
比如《鸦片战争》这
一课,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分析、理解,一方面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就从客观历史升华到了思想领域的认识,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落后是否就应该挨打?根据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目前落后的国家享有与大国、强国同样的权利。
学生上了历史教师的课后会有所得,并有所悟,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就是符合课标的一堂好课。
二、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应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针对性,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
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确定好如下目标:
1、确定知识目标:主要是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每一章节知识的基本结构。
它既可以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扎实的基本功,又可以完整地把握历史发展线索,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知识目标的落实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有效途径。
2、确定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教材每一章节具体内容的分析,吸收当今世界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最新成果,来确定学生对所涉及问题的认识程度。
它既要面向全体同学,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针对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时事热点,结合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由此可见,情感目标的落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环节。
3、确定能力目标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科学、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对比,培养学生善于从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观察、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再次,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由此可见,通过能力目标的确定,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能力目标的实施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案。
从纵向来看,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人人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从横向来看,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历史学习课堂效率是有区别的。
从这个意义上,人人有效率,人人讲效率,这样的历史课才是一堂优质高效课。
三、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让学生广泛参与,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乐。
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让学生广泛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事情,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
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必要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通过学生的激情参与,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这正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
基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学导读式。
重视每一问题设计,把每一目编制成若干问题,形成自学提纲,经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等分析式教学方法,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投入,使教学过程高效、自然、流畅。
这样的历史课肯定是一堂高效的优质课。
四、一堂高效的历史课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学有所思。
美术教学中画画讲究“留白”,历史教学同样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因此,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
这就是要求老师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反思、回味、巩固、提升的时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
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
可是有的历史老师往往认为:讲得越多越好,学生听得很热闹,很开心,好想很有收获,实际收获很小,这样的历史课像“说书”,学生像在“听书”,形不成知识体系,提升不了能力,更没有实现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这样的历史课看似课堂很流畅,很充实,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可以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水过地皮湿,给学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只是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因此历史教学中没有空间给学生,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更谈不上个性与创新。
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思考,留下韵味,留下创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上出一堂优质高效的历史课!
五、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应该有设计合理的专题训练,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升
考查学生对课标掌握的效果,关键在于课内、课后专题训练的设计。
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检测,而且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也是存在差别的,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时,要把握好学生思维
的深度,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内专题训练时一般都用课件,每节课设计几道难度不同的选择题,学生在课上抢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层次的问题。
对起点低、梯度小的问题让基础差些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情绪。
对那些梯度较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叫基础好些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都能得到发展。
对课后专题训练的处理,除了按常规独立完成质量检测的练习题外,有时让他们自己设计图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
对单元或专题的训练,我曾尝试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自己出题考大家,在他们的带动下,不仅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还可以发挥这些“优生”的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专题训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议论,各抒己见。
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能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探究,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能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进一步达成课标的实现。
总之,我认为好的一堂高效优质的历史课应该是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或者说是讲究参与度基础上的有效率的课、高效率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