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要用心去聆听
——《创新是主旋律》读后感这几个星期来,在阅读李慰宜老师的著作及论文的过程中,我反复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公益广告中的一句话——心声,要用心去聆听。
很多艺术家都觉得,孩子比大人更接近艺术,因为孩子心无旁骛,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也渐渐地意识到,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要比一味的灌输绘画技能来得更为重要。
但是,教师如何不被功利的目的性所束缚,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如何在孩子提高的过程中提供一把向上的阶梯。
种种的问题,李慰宜在她的著作和论文中给予了解答。
阅读李慰宜老师的文章,我有所感悟,指导幼儿美术创造,教师要做到“多走一步,和少走一步。
”
多走一步,就是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有一个了解,这样就比较能和孩子处在平等的思维水平上,对孩子的画也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中,大人们总不能理解一个孩子的画,那个孩子说:”“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解释,这真叫孩子们腻味。
”从事幼教工作的我们,总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变成孩子们眼中的愚蠢的大人。
多走一步,还指老师用心去创造的环境,不仅仅包括物质的环境,更应该营造精神的环境。
欣赏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创造美,是每个人内心最大的渴望,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环境,让孩子们在欣赏的基础上萌生创作的渴望。
这是老师成功的一步,而在幼儿渴望创造的同时,及时地提供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这是老师成功的更大的一步。
再说说少走一步,每个孩子的画都是美丽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无瑕的,在欣赏幼儿的作品时,要记住自己不是一个评价者。
孩子的世界,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去交流和分享。
老师给与孩子的,可以是一个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在和同伴的交流中吸取经验和养分。
可以是一把梯子,给孩子一个支柱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攀登,而不该是一把剪刀,用一个评量的标准把孩子的作品分成好和不好两个部分。
我想把幼儿的美术活动比喻成法国大餐,欣赏美,是前菜,是为了后面的创作先垫垫肚子,创作是主食,因为它涵盖了孩子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是幼儿美术活动中最关键的一步。
而创作后的交流则是必不可少的甜点,让这顿大餐更加回味无穷。
最后,再用一句书中引用的话来结束这篇观后感——曾经,我们都是一个洁净无尘,心如明镜的孩子。
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是倾听我们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中二班:钱薇逸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