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
发表时间:2012-12-05T16:27:55.1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7月Under供稿作者:邹家保
[导读]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邹家保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公布我国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之后,推广绿色建筑、树立绿色理念的话题引起人们热议。
在我国,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本文论述了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提出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指出生态建筑是今后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并简要介绍了生态建筑的特点。
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由于世界工业的高度发展,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世界各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带来建筑材料的耗费,土地的占用,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掀起了节能的浪潮,因此建筑设计也相应提出了节能建筑和环境设计,为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
1建筑设计应考虑环境的重要性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状况,这里的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建筑物与城市的交通关系,以及周边环境状况,小环境是指建筑物提供给人们舒适、内外休闲、观赏、娱乐和生态的空间。
通过良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提高建筑物的档次,还能改善人际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避免由于不合适的设计带来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另外,要解决好自然能源、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比如,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以及建筑的装饰、室内设计中尽可能利用自然元素,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生活工作环境,尽量减少能源消耗。
我们知道如今的建筑设计已不是原来单纯的绿化设计或生态设计,而是创造一个舒适,可停留交往的幽雅空间。
例如传统家居中的街巷空间或公园、广场、其中有流通亦可逗留游玩,潜心相谈。
这些空间可利用一颗树,一块空地或一方石桌,将绿化、小品饰灯等有机组合起来,尺度宜人,色彩和谐。
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形象简洁,造型新颖,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的无毒无害其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2.1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现在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们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的原则进行设计。
2.2应当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要处理好传统风貌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开放型社会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镇结合起来,弘扬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
2.3要考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观念的综合,突出时代精神。
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及运用: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紧张的局面,我国也不列外,节能材料及技术的研发运用势必成为建筑材料及技术的主流。
新材料、新技术,尤其是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及运用正好能缓解能源匮乏的局面。
所以要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
2.4自然环境,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各地的气候、地形及地理环境差异也比较大,建筑开发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注重原生态的开放,使景观具有亲人性,如在活动广场绿地的建设,应减少过多的人工臆造,适当保留原有生态风貌。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把建设所需资源降至最小。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及建材的浪费。
2.5承重结构体系要以框架为主。
框架结构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抗震性能,并可以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结构轻且造价经济。
2.6住宅的使用寿命要大大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不久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数百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提高住宅耐久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7和谐的人文环境。
一套房屋住着舒服与否应考虑所居住的人文环境。
因此,建筑师要营造出有特色的和谐的人文环境就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
住宅要突出“以人为本”。
首先是安全,包括结构安全,全寿命使用周期内的耐久性和安全度;使用安全,建筑物内外使用对人的健康影响;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御等。
2.8住宅建筑的舒适性即使用者满意度。
也就是说住宅建筑在符合居住者的面积、户型需求的基础上,各功能空间要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适宜的尺度与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秘性。
2.9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种多样,住宅开发建设应避免单一;同时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变化性,两方面皆应考虑完备,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
3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3.1重视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3.2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2.1开放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向城郊扩张,会使耕地减少,破坏生态平衡;向空中发展,会增加城市人均密度,增加空气污染机率。
地下空间的优势:①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壤的破坏;②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双重功能;③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占农田;④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⑤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⑥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3.2.2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如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
动力来源。
3.2.3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被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湿度等作用;同时绿色植物能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的享受。
3.2.4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绿色建筑的基本思想和目的
绿色建筑技术是传统建筑技术与新的相关科学的交叉与结合、符合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在技术上要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空间上要考虑建筑材料及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室内外、对局部区域及全球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这个标准应与当前技术经济水平相适应,并不断修正提高)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节约型、低消耗)、环境负荷小(小排放、低污染)、可循环率大(重复利用、可再生)。
绿色生态住宅,是指健康、有益、节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住宅,人们生活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有生态型,生态住宅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节地、节能、节水、治污、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
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必须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废弃物管理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它的总基本点应是从住户的切身利益出发,营造健康、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提高住户的居住质量,营造绿色的居住环境。
5结语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由黑色产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业的具体体现,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我们期望中国建筑界转变观念,深入学习、研究绿色建筑的理论和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尽快使我国建筑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