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PPT精品课件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PPT精品课件
• 2 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 3 学会规范答题。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 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 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 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5、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三)表达技巧比较
• 答案: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 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 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 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 是凭听闻所得 。
•
8.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触摸 ,你终 会感受 到生命 的鲜活 ,人性的朗 读诗歌 ,领会 丰富的 内涵, 体会诗 作蕴涵 的思想 感情。
点拨关键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 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 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 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 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 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 来抒发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了词人故国难回,天 涯无归路的哀愁。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整体 把握,前提是读懂诗词
•
1. 中国人只要看到土地,就会想种点 什么。 而牛叉 的是, 这花花 草草庄 稼蔬菜 还就听 中国人 的话, 怎么种 怎么活 。
•
2. 中国人对蔬菜的热爱,本质上是对土地 和家乡 的热爱 。本诗 主人公 就是这 样一位 采摘野 菜的同 时,又 保卫祖 国、眷 恋家乡 的士兵 。
•
3.本题运 用说明 文限制 性词语 能否删 除四步 法。不 能。极 大的一 词表程 度,说 明绘画 的题材 范围较 过去有 了很大 的变化 ,删去 之后其 程度就 会减轻 ,不符 合实际 情况, 这体现 了说明 文语言 的准确 性和严 密性。
❖语言:金诗(口语化、活泼、率真、易懂通俗)
❖
刘诗(委婉、含蓄)
❖形象:金诗: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心直口快思念远方爱 人的俏皮女子形象。刘诗:塑造了一位寂寞、惆怅、孤独 自怜的女主人公
2. 诗歌语言比较
• 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 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 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 干,拍遍阑干。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 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同点: 都借用春天之景来抒发感情。 不同点:首先,韦诗全部都是写景之句,融情于景;而柳词上片写 景,下片叙事抒怀,卒章显志。 其次,韦诗描绘的是美丽的春天之景(雨中春景),借此反衬眼前台 城的荒败,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和对晚唐将亡的忧虑;而柳词中 的景带有衰败之感。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结合这两首词,简要分析二者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 秦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
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女主人公独处怀 人的孤寂苦闷情绪。黄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 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 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了积极豪迈的情怀。
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 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 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 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
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 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 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 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 咏柳 曾巩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 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 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 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课后练习
•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 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 疆乌鲁木齐。
(三)表达技巧比较
• 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
(三)表达技巧比较
• 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 方面展开。
2. 诗歌语言、形象比较
• 春怨
• 春怨
• 金昌绪
• 刘方平
• 打起黄莺儿, • 纱窗日落渐黄昏,
• 莫教枝上啼。 • 金屋无人见泪痕。
• 啼时惊妾梦, • 寂寞空庭春欲晚,
• 不得到辽西。 • 梨花满地不开门。
请鉴赏这两首诗的语言与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不同?
点拨关键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 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 (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 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 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 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 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注 ①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 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 所。②韦庄:晚唐诗人。③此词创作于柳永漂泊异乡之际。
(三)表达技巧比较
请简要指出韦诗与柳词在写法上的异同。
台城①韦庄②
蝶恋花③柳 永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春 拍遍寒词阑。中干梨。“花敲月底遍两阑眉干攒,,拍敲遍遍阑阑干干”,栏临休季说杆意鹰鲈拍。归鱼遍未堪, ?脍无 求,人 田尽会 问西, 舍风登 ,,
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比较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辛弃疾 (宋)
蒋捷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 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水又迷漫。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
6.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要立 于善于 运用想 像来刻 画他们 各自的 动作、 语言和 神态; 还要补 充一些 事实上 已经发 生却被 诗人隐 去的故 事情节 。
•
7.文学本身就是将自己生命的感动凝 固成文 字,去 唤醒那 沉睡的 情感, 饥渴的 灵魂, 也许已 是跨越 千年, 但那人 间的真 情却亘 古不变 ,故事 仿佛就 在昨日 一般亲 切,光 芒没有 丝毫的 暗淡减 损。
•
4.开篇写湘君眺望洞庭,盼望湘夫人 飘然而 降,却 始终不 见,因 而心中 充满愁 思。续 写沅湘 秋景, 秋风扬 波拂叶 ,画面 壮阔而 凄清。
•
5.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心理 ,尤其 动人。 凄清、 冷落的 景色, 衬托出 人物的 惆怅、 幽怨之 情,并 为全诗 定下了 哀怨不 已的感 情基调 。
点拨关键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 1.比较语言风格, 2.比较手法及作用,作用主要有: ①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造境) ②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 人当时的情感;(表情) ③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传神) ④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 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