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情景窗1二、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重难点重点: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设计(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引入课堂,旨在让学生轻松进入状态。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那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听好了,老师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古怪老汉,肩挑重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
”打一仪器名称,谁猜出来了?生:天平师:同学们真棒,一下子猜出来了,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出示:天平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再出示:简易天平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1)师: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上20克和30克的砝码,天平还平衡吗?谁有办法使天平平衡?生:在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让学生根据天平的平衡状态写出式子20+30=50,教师进行等式的教学。
(2)师:同学们天平又变化了,有什么不同?生:多了一个未知的数。
学生想办法表示未知的数,教师归纳:一般情况下,未知数用x 表示。
师:你能根据天平的这种状态写出一个等式吗?生:20+x=100师:和等式相对的式子是什么?生:不等式师:不等式用什么符号连接?生:大于号或小于号生用>或<写式子(3)课件出示:6架天平(三架平衡的,三架不平衡的)学生根据天平的6种状态写式子学生写出的式子:50x2=100 50+2χ>180 80<2χ3χ=180 100+20<100+30 100+χ=50x3(4)学生对前面列出的8个式子进行分类分类一: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含未知数的式子②20+χ=100 ①20+30=50④50+2χ>180 ③50×2=100⑤80<2χ⑦100+20<100+30⑥3χ=180⑧100+χ=50×3分类二:等式不等式①20+30=50 ④50+2χ>180②20+χ=100 ⑤80<2χ③50×2=100 ⑦100+20<100+30⑥3χ=180⑧100+χ=50×3教师根据两种分类结果拿出含有未知数和等式的两组: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等式②20+χ=100 ①20+30=50④50+2χ>180 ②20+χ=100⑤80<2χ③50×2=100⑥3χ=180 ⑥3χ=180⑧100+χ=50×3 ⑧100+χ=50×3学生说发现:两组都含有:20+χ=100 3χ=180100+χ=50×3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学生举例说方程,加强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5)教学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张强被墨水弄脏的两道题,让学生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再借助集合图加深方程与等式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练习环节用闯关游戏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关:争分夺秒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①35-χ=12 ( ) ⑥0.49÷χ=7 ( )②y+24 ( ) ⑦35+65=100 ( )③ 5 χ+32=47 ( ) ⑧χ-14>72 ( )④28<16+14 ( ) ⑨9b-3=60 ( )⑤6(a+2)=42 ( ) ⑩χ+y=70 (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对错2.(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4)3χ=0是方程( )(5)4χ+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 )第三关:智慧大比拼3.请你用多个方程表示下面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小红买了5支笔,共付9元,每支x元。
(2)文具店有兵乓球40筒,卖了χ筒,还剩18筒。
(3)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χ吨,这头黄牛比大象轻4.75吨。
第四关:我来当导演4.学生自编应用题并独立解决。
学生在第一关、第二关中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在第三关中明白了借助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列出多个方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第四关学生自编应用题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四)知识回顾认识天平→写式子→按不同标准对式子分类→归纳方程的意义→总结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知识运用。
(五)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不等式20+30=50 30+50 >20ⅹ+20=100 50+30 <100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学情分析《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方程的意义》效果分析对于一堂课的评价,标准应该不是唯一的。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评价,我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我认为自然的数学课堂便是最好的,因为自然数学课堂顺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由地发展,没有过多的人为强制力量。
自然的生态课堂是体现师生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整节课下来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教师围绕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两点:一、创设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方程思想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有别于学生一贯的算术思路,因此在教学时,我着眼于自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猜谜语,引出天平。
让学生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及其使用方法,体会天平平衡的意义。
接着我又创设了大量的现实情景,演示天平变化的多种状态,让学生观察、分析,把自己理解的等式、不等式用式子表达出来,运用这些具体实例,分类研究,总结方程的意义。
练习中我还设计了闯关游戏,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及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平淡,却能把方程的“平衡”即“相等”的实质呈现出来,教学过程就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
二、顺应学生自然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注意顺应学生自然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题目就绝不先说;能让学生自己说的就绝不代讲。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翅膀,充分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主学习的乐趣。
如在探索方程的意义时,我通过创设多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循序渐进地引出方程的意义。
在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时,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独立探究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这一结论。
练习环节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闯关游戏,攻破了一个个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思维能力。
《方程的意义》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方程的意义》评测练习练习环节用闯关游戏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关:争分夺秒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①35-χ=12 ( ) ⑥0.49÷χ=7 ( )②y+24 ( ) ⑦35+65=100 ( )③ 5 χ+32=47 ( ) ⑧χ-14>72 ( )④28<16+14 ( ) ⑨9b-3=60 ( )⑤6(a+2)=42 ( ) ⑩χ+y=70 (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对错2.(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4)3χ=0是方程( )(5)4χ+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 )第三关:智慧大比拼3.请你用多个方程表示下面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小红买了5支笔,共付9元,每支x元。
(2)文具店有兵乓球40筒,卖了χ筒,还剩18筒。
(3)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χ吨,这头黄牛比大象轻4.75吨。
第四关:我来当导演4.学生自编应用题并独立解决。
学生在第一关、第二关中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在第三关中明白了借助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列出多个方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第四关学生自编应用题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方程的意义》课后反思《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