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汉语被动句发展轨迹及变化规律【摘要】以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作为观察点,揭示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轨迹及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古汉语被动句发展轨迹变化规律【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13-02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同时又有明确语法标志的句式。
时代的变迁导致语言的变化,被动句作为一种语法范畴,随着语言的变化,它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
本文以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作为观察点,揭示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轨迹及变化规律。
一、被动句的发展(一)被动句的起源。
被动句的起源是汉语史研究中尚未完善解决的问题。
王力认为: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
真正的被动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随着西周金文被动句的逐步被确认,王力的这种传统观点被改变了。
1980年,杨五铭正式提出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的观点,并得到王力的支持。
潘允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被动句的起源时限,应该断自西周初期。
然而,对于被动句的起源,唐钰明和周锡复两位先生又提出新的看法:先秦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应上溯至商代。
商代被动式为数不多,形式单一,于字式是最早出现的形式。
例如:(1)不若于示?(《殷虚文字乙编》3400)(2)异其左于矢?(《甲骨文合集》30347)这两个句子均为由“于”字引介施动者的被动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于字式。
(二)先秦被动句。
被动形式到西周时期为数还是很少的,且此时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于+施事者”,即由介词“于”加上施事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形成;二是“见+动”,即“见”由动词虚化为副词以后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
春秋以后被动句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于”字式、“见”字式、“见*于*”式、“为”字式、“为*所*”式、“被”字式等,形成了汉语被动式发展演变的特殊历程。
如《春秋左氏传》出现了四种被动句式,“于”字式使用最多,“为”字式其次,其中新出现了“为*所*”式。
《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中也仍是“于”字式居多,“见”字式比较常见。
(三)两汉被动句。
到了汉代,被动句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又出现了三种被动句式:一是“为……所……”式;二是以“被”为标志组成的被动句;三是以“遇”或“遭”作为标志组成的被动句。
这三种被动句式在《史记》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也就是在《史记》中被动句有了重要的发展变化。
“为……所……”式在《左传》中仅有一例,但在《史记》中所在多有,并且形式多样:“为”+名+“所”+动,“为”后面的名词是引进的施动者,“所”是助词,在这种句式中意义较虚,起加强被动语气的作用,主要是从结构起联接和标志作用;“为”+名+“所”+动+补;“为”+“之”+“所”+动,表示施动者的名词由代词充当;“为”+“所”+动;“所”+动。
以“被”为标志组成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动;被+动+于+名;被+动+宾。
以“遇”或“遭”作为标志的被动句首次在《史记》中出现,但出现的频率不高。
例如:(3)泯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4)今龟使抵网,而遭渔者得之。
(《史记·龟策列传》)(四)魏晋南北朝被动句。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被动句主要是“为……”及“为……所……”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也出现了带宾语的“被”字式。
“为……”式被动句分为三种情况:“为nv”式;“为v”式;“为n见v”式。
“为……所……”式被动句分为七种情况:“为n所v”式;“为所v”式;“为n+(修饰语)+所v”式;“为n所v+(宾语)”式;“为n所v+(补语)”式;“为n所见v”式;“为n之所v”式。
带宾语的“被”字句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
例如:(5)时(刘)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6)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
(《三国志·魏书·张至存传》)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到了唐代被动式又有了新展,“被”字的前面有主语,动词的后面仍有宾语,而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又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所领有的。
他说的正是被字句带宾语,从例(5)、例(6)来看,说这种句式产生于唐代是有误的。
(五)隋唐五代被动句。
隋唐五代是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被动句式在隋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通过对《世说新语》、《敦煌变文》进行考察,隋唐五代被动句式的基本特点也非常清晰,被动句式有“于”字句、“见”字句、“为……所”句、“被”字句、“吃”字句和综合式等多种形式。
“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为……所”句这四种句式已用例甚少,是上古的残留,这段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和新出现的“吃”字句。
“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
“被”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句式使用频率一样,带宾语的“被”字句已普遍使用。
“被”不带宾语的句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v;被+vv;被+v+宾语。
带宾语式的被字句中的宾语大部分是单音或双音名词,有的是专名,有的是偏正结构,有的是并列结构,也有的是代词,表现在这个位置上的成分有相当的灵活性。
大多数“被”所引进的宾语是行为的施动者,但也有少数不是行为的施动者,而是施动者所造成的结果或所运用的工具。
例如:(7)登时草木遭霜箭,是日山川被血荼。
(《敦煌变文·李陵》)另外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吃”字句变文中仅有一例。
例如:(8)黄羊野马捻枪拨,虎鹿从头吃箭川(穿)。
(《敦煌变文·王昭君》)例(8)中的“吃”带上了关系语,引出了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被动的意义非常明显。
(六)宋元明清被动句。
宋元明清被动句式都已经比较稳定,旧有的“为”字式、“于”字式、“为……所”式等都已经消亡。
被动句使用得最多的是“被”字句,也有用“吃”表被动的,但不普及,在《关汉卿戏曲集》中也仅有几例,在宋元稍后的作品中就多见了。
大约到了清代,“被”的可替换词又有“叫”、“给”。
“被”字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被+v,“被”与动词之间不带宾语,这种句式是少数;“被”+宾语(施事者)+ v,这种句式占多数;被动与动补结构相结合的用例很多,动补式是《关汉卿戏曲集》的一大特点,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程度,其中还出现了介宾结构作“被”字句的补语,表处所。
例如:(9)可怜见一个老的被人打死了。
(《关汉卿戏曲集》)(表结果)(10)又被哨马赶上。
(《关汉卿戏曲集》)(表趋向)(11)浑家,则被你想杀我也。
(《关汉卿戏曲集》)(表程度)(12)被我下在牢中。
(《关汉卿戏曲集》)(表处所)“吃”、“叫”、“给”字在被动句中都表示“被”义。
例如:(13)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
(《水浒全传》第三十回)(14)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15)就是天也是给气运使唤着。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例(13)、例(14)、例(15)的“吃钉住”、“叫金刚菩萨”、“给气运”都是“被……”,它们都是符合被动格式的完整的被动句。
二、被动句的变化规律被动句的变化规律是有章可循的,纵观整个被动句的发展史,可总结出被动句的变化规律。
(一)类化。
从商代最早出现的被动形式“于”字句开始,西周、春秋一直沿用“于”字式,并且使用广泛。
随之在此时期也产生了“为”字式和“见”字式,这种句式又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的汉语中。
从两汉到魏晋,“为”字式的生命力和组合力都极为强大,《左传》中仅有一例“所”字加用在“为”字被动句的动词前,形成“为n所v”式,到《史记》已发展为“为n所v”、“为n所”、“为之所v”、“为所v”四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是“为”字式的顶峰时期,“为……”式有三种情况:“为nv”、“为v”、“为n见v”。
“为……所……”式已由《史记》四种情况发展到七种情况,即“为n所v”、“为所v”、“为n+(修饰语)+所v”、“为n所v+宾语”、“为n所v+补语”、“为n所见v”、“为n之所v”。
从战国末期“被”字句萌芽起,“被”字一直是被动句最醒目的标志,到了汉代“被”字句普遍应用,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前,不过也有三种情况,即“被v”、“被v于n”、“被v+宾语”。
到了中古,“被”字句有了新发展,魏晋时期带宾语的“被”字句已出现,隋唐五代带宾语的被字句普及,结构形式多样化,出现了“被v”、“被vv”、“被v宾语”、“被nv”、“被nvv”、“被nv宾语”、“被nv 宾语v”、“被nv宾语v宾语”、“被nv补语宾语”等。
到了宋元明清“被”字句趋于稳定,基本固定在带宾、不带宾、与动补结构相结合三种模式上。
(二)替换。
被动式的基本格式不变,由新的表被动关系的介词替换原有的介词,这是被动句式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规律。
首先出现的被动句是“于”字式,随后“见”字式、“被”字式产生,它们虽然形式多样,但基本格式有相似之处,并且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替换的,存在的问题是用哪一个更加贴切而已。
唐代汉语里,“被”字已占据“独尊”的位置,但《敦煌变文》中又出现了可替换的介词“吃”,宋元明清时期,“吃”表被动已得到认可。
大约到了清代,“被”的可替换词又有了“叫”和“给”。
但“吃”、“叫”、“给”并不能完全替代“被”,“被”表被动关系一直到现代汉语中。
(三)拼合。
汉语被动句相关句式的拼合也是被动句变化的规律之一,但拼合的情况不多,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仅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为n见v”式,是“为nv”与“见v”的拼合。
例如:(16)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庄子·至乐》)(17)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
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二是“为n所见v”式,出现较晚,是“为n所v”与“见”的拼合。
例如:(18)倘恐自嫌,已为恶逆所见染污,不敢倡言,永怀伊戚。
(《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注引《魏略》)(19)恨辂才长命短,道贵时贱,亲贤遐潜,不宣于良史,而为鄙弟所见追述。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注引《管辂别传》)三是“被……见v”式,是“被”字式与“见”字式的拼合。
例如:(20)今被平王见寻讨。
(《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21)汝今日莫非被董太师见责来?(《三国志通俗演义》)除类化、替换、拼合这三个基本规律外,被动句的变化也遵循着旧形式消亡,新形式产生的最一般规律。
总而言之,被动句从萌芽到发展到旧有形式的消亡都是有章可循的,变化的规律也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1[2]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3]唐钰明,周锡复.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j].语言文字学,1985(12)[4]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5]许嘉璐.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7]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j].湖北大学学报,1997(1)[8]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作者简介】刘永红(1977- ),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