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压轴题1.在3×3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格图叫做“等和格”。
如图的“等和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等于15.(1)图1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含b 的代数式表示); (2)图2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 (3)图3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求b 的值。
(写出具体求解过程)2.(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到达射线OA 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 返回并与射线OP 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当t =2时,求∠POQ 的度数; (2)当∠POQ =40°时,求t 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POQ =12∠AO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相距10千米的A B 、两地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C 地位于A B 、两地之间且距A 地4千米,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A 地出发沿马路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B 地匀速运动,当到达B 地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到达A 地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时),小明的位置为点P .(1)当0.5 t 时,求点P C 、间的距离(2)当小明距离C 地1千米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点P 与点A 的距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5.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6.如图∠AOB =120°,把三角板60°的角的顶点放在O 处.转动三角板(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OE 始终平分∠AOD .(1)(特殊发现)如图1,若OC 边与OA 边重合时,求出∠COE 与∠BOD 的度数. (2)(类比探究)如图2,当三角板绕O 点旋转的过程中(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COE 与∠BOD 的度数比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3,在转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若OP 平分∠COB ,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EOP 的度数(无须证明).7.数轴上有两点A ,B , 点C ,D 分别从原点O 与点B 出发,沿BA 方向同时向左运动. (1)如图,若点N 为线段OB 上一点,AB=16,ON=2,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若点C 在线段OA 上运动,点D 在线段OB 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 ,在点C ,D 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 ,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求AB OM的值.8.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9.如图①,已知线段30cm AB =,4cm CD =,线段CD 在线段AB 上运动,E 、F分别是AC 、BD 的中点.(1)若8cm AC ,则EF =______cm ;(2)当线段CD 在线段AB 上运动时,试判断EF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求出EF 的长度,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3)我们发现角的很多规律和线段一样,如图②已知COD ∠在AOB ∠内部转动,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D ∠,则EOF ∠、AOB ∠和COD ∠有何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10.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 重合).探求:射线OC 从OA 转到OD 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已知:点C 在直线AB 上,AC a =,BC b =,且a b ,点M 是AB 的中点,请按照下面步骤探究线段MC 的长度。
(1)特值尝试若10a =,6b =,且点C 在线段AB 上,求线段MC 的长度. (2)周密思考:若10a =,6b =,则线段MC 的长度只能是(1)中的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类比(1)、(2)的解答思路,试探究线段MC 的长度(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12.观察下列各等式:第1个:22()()a b a b a b -+=-; 第2个:2233()()a b a ab b a b -++=-; 第3个:322344()()a b a a b ab b a b -+++=- ……(1)这些等式反映出多项式乘法的某种运算规律,请利用发现的规律猜想并填空:若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12322321()( )n n n n n n a b aa b a b a b ab b -------++++++=______;(2)利用(1)的猜想计算:1233212222221n n n ---+++++++(n 为大于1的正整数);(3)拓展与应用:计算1233213333331n n n ---+++++++(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b;(2) :a=-2,b=2;(3)9. 【解析】 【分析】(1)由每行、每列的3个代数式的和相等,列出关系式,即可确定a 与b 的关系; (2)由第一行与第三列、对角线上与第二行的和相等,可得a 与b 的值; (3)根据“等和格"的定义列方程,然后整理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 【详解】解:(1)由题意得:-2a+a=3b+2a ,即a=-b ; 故答案为:-b ; (2)由题意得:2322283a a b aa ab b -+=+⎧⎨-+=-+⎩解得:22a b =-⎧⎨=⎩故答案为:a=-2,b=2(3)由题意得:2222223a a a a a a a ++-=+++,即:23a a +=-22223322a a a b a a a a +++=++++,可得:2223b a a =--+;()2232(3)39b a a =-+=⨯-+=+故答案为9.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数(或代数式)的和都相等"列出等式.2.(1)2412--;;(2)2t ;362t -;(3)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33. 【解析】 【分析】()1因为点A 在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所以点A 表示数24-;点B 在点A 右侧且与点A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故点B 表示:241212-+=-;()2因为点P从点A 出发,以每秒运动2两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则t 秒后点P 表示数242t(0t 18-+≤≤,令242t 12-+=,则t 18=时点P 运动到点C),而点A 表示数24-,点C 表示数12,所以()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3以点Q 作为参考,则点P 可理解为从点B 出发,设点Q 运动了m 秒,那么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再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Q 运动到点C 之前;②点Q 运动到点C 之后. 【详解】()1设A 表示的数为x ,设B 表示的数是y .x 24=,x 0<∴x 24=- 又y x 12-=y 241212.∴=-+=-故答案为24-;12-.()2由题意可知: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242t 0t 18-+≤≤,点A 表示数24-,点C表示数12()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故答案为2t ;362t -.()3设点Q 运动了m 秒,则m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①当m 9≤,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则()PQ 24m 4m 122m 2=-+--+=,解得m 5=或7,当m=5时,-12+2m=-2, 当m=7时,-12+2m=2, ∴此时P 表示的是2-或2;②当m 9>时,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124m 9--,则()()PQ 124m 9122m 2=----+=,解得2931m 33或=, 当m=293时,-12+2m=223, 当m=313时,-12+2m=263,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222633或. 答: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33.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实数与数轴的相关概念,解题时同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数轴上的动点代表的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3.(1)∠POQ =104°;(2)当∠POQ =40°时,t 的值为10或20;(3)存在,t =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 =12∠AOQ .【解析】 【分析】当OQ ,OP 第一次相遇时,t =15;当OQ 刚到达OA 时,t =20;当OQ ,OP 第二次相遇时,t =30;(1)当t =2时,得到∠AOP =2t =4°,∠BOQ =6t =12°,利用∠POQ =∠AOB -∠AOP-∠BOQ 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 ≤15时,当15<t ≤20时,当20<t ≤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 ≤15时,当15<t ≤20时,当20<t ≤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当OQ ,OP 第一次相遇时,2t +6t =120,t =15; 当OQ 刚到达OA 时,6t =120,t =20;当OQ ,OP 第二次相遇时,2t 6t =120+2t ,t =30; (1)当t =2时,∠AOP =2t =4°,∠BOQ =6t =12°, ∴∠POQ =∠AOB -∠AOP-∠BOQ=120°-4°-12°=104°. (2)当0≤t ≤15时,2t +40+6t=120, t =10; 当15<t ≤20时,2t +6t=120+40, t =20; 当20<t ≤30时,2t =6t -120+40, t =20(舍去); 答:当∠POQ =40°时,t 的值为10或20. (3)当0≤t ≤15时,120-8t=12(120-6t ),120-8t=60-3t ,t =12;当15<t ≤20时,2t –(120-6t )=12(120 -6t ),t=18011. 当20<t ≤30时,2t –(6t -120)=12(6t -120),t=1807. 答:存在t =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 =12∠AOQ .【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4.(1)1.5k ;(2)317,1,3,55h h h h ;(3)5,20-5t 【解析】 【分析】(1)根据速度,求出t=0.5时的路程,即可得到P 、C 间的距离;(2)分由A 去B ,B 返回A 两种情况,各自又分在点C 的左右两侧,分别求值即可; (3)PA 的距离为由A 去B ,B 返回A 两种情况求值. 【详解】(1)由题知: 5/,4, 10v km h AC km AB km ===当0.5t h =时,50.5 2.5s vt kom ==⨯=,即 2.5AP km =425 1.5PC AC AP k ∴=-=-=()2当小明由A 地去B 地过程中: 在AC 之间时, 41355t -==(小时), 在BC 之间时, 4115t +==(小时), 当小明由B 地返回A 地过程中:在BC 之间时, 1024135t ⨯--==(小时), 在AC 之间时, 102(41)1755t ⨯--==(小时),故满足条件的t 值为:317,1,3,55h h h h (3)当小明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AP=vt= 5, 当小明从B 运动到A 的过程中,AP= 20-vt= 20- 5t.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的实际应用,掌握题中运用的行程题的公式,正确理解题意即可正确解题.5.(1)甲超市实付款352元,乙超市实付款 360元;(2)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该顾客选择不划算.【解析】【分析】(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即可分别求出:当一次性购物标价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超市实付款;(2)设当标价总额是x元时,甲、乙超市实付款一样.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结合两超市实付款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设购物总额是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出购物总额,然后计算若在甲超市购物应付款,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甲超市实付款:400×0.88=352元,乙超市实付款:400×0.9=360元;(2)设购物总额是x元,由题意知x>500,列方程:0.88x=500×0.9+0.8(x-500)∴x=625∴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设购物总额是x元,购物总额刚好500元时,在乙超市应付款为:500×0.9=450(元),482>450,故购物总额超过500元.根据题意得:500×0.9+0.8(x-500)=482∴x=540∴0.88x=475.2<482∴该顾客选择不划算.【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列式计算;(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求出购物总额.6.(1)∠BOD=60°,∠COE=30°;(2)∠COE:∠BOD=12;(3)画图见解析;∠POE=30°.【解析】【分析】(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2)①0°≤∠AOC<60°时,如图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AOD=60°,∠BOD=∠AOB﹣∠AOD=120°﹣60°=60°,∵OE平分∠AOD,∴∠COE=12∠AOD=30°;(2)①0°≤∠AOC<60°时,如图2,∵OE平分∠AOD,∴∠DOE=12∠AOD,∴∠COE=∠COD﹣∠EOD=60°﹣12∠AOD,∵∠DOB=∠AOB﹣∠AOD=120°﹣∠AOD,∴∠COE:∠BOD=1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OE平分∠AOD,∴∠DOE=12∠AOD,∴∠COE=∠EOD﹣∠COD=12∠AOD﹣60°,∵∠DOB=∠AOD﹣∠AOB=∠AOD﹣120°,∴∠COE:∠BOD=12;(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α+β=60°,∴∠AOD=60°+α,∠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AOE=12∠AOD=30°+12∂,∠BOP=12∠BOC=30°+12β,∴∠POE=∠AOB﹣∠AOE﹣∠BOP=120°﹣(30°+12∂)﹣(30°+12β)=30°;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BOC=120°﹣∠AOC=60°﹣∠BOD,∴120°﹣α=60°﹣β,∴α﹣β=60°,∴∠AOD=120°+β,∠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DOE=12∠AOD=60°+12β,∠BOP=12∠BOC=30°﹣12β,∴∠POE=∠DOE﹣∠BOD﹣∠BOP=(60°+12∂)﹣β﹣(30°﹣12β)=30°;综上所述,∠POE=3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涉及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角替换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熟练掌握,学会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7.(1)9;(2)53或1.【解析】【分析】(1)根据C,D分别为AO,BN的中点,可得ND=12BN,CO=12AO,再根据CD=CO+ON+DN,将ND,CO代入可得出结果;(2)根据OD=4AC,BD=4CO,可得出OA:OB=1:4.由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在线段AB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设AO=x,再用x表示出AB,OM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在B点右侧时,由. AM-BM=AB=OM可得出结果.【详解】解:(1)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得ND=12BN,CO=12AO,∴CD=CO+ON+DN=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又AB=16,ON=2,∴CD=12×(16-2)+2=9.(2)∵C,D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又OD=4AC,∴BD+OD=4(CO+AC),∴OB=4OA,即OA:OB=1:4.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①点M在线段AB上时,如图,∵AM-BM=OM,∴AO+OM-BM=OM,∴AO=BM,设AO=x,则BM=x,由OA:OB=1:4,得BO=4x,AB=5x∴OM=BO-BM=3x,∴55=33 AB xOM x.②当点M在B点右侧时,如图,∵AM-BM=OM,∴AB=OM,∴=1.ABOM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8.(1)2;(2)1.5;(3)4-5t 或5t-4;(4)47或45或87或85【解析】 【分析】(1)先计算出点P 到达点B 时运动的时间,再计算出点Q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进而可得答案;(2)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分别计算出当t =0.5时点P 、Q 运动的路程,即AP 和CQ 的长,再根据PQ =AQ -AP 计算即可;(3)分点P 、Q 重合前与重合后两种情况,画出图形,根据PQ =AQ -AP (重合前)与PQ =AP -AQ (重合后)列式化简即可;(4)分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和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再分点P 、Q 在点C 异侧和点C 同侧,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CP 和CQ ,即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解:(1)[]3(3)61--÷=,1112⨯+=,所以点Q 所表示的数是2;(2)当t =0.5时,AP =6×0.5=3,CQ =1×0.5=0.5,所以PQ=AQ -AP=AC+CQ -AP =4+0.5-3=1.5;(3)在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点P 、Q 重合,则64t t =+,解得:45t =; 当405t ≤≤时,如图1,4645PQ AQ AP t t t =-=+-=-;当415t <≤时,如图2,6454PQ AP AC CQ t t t =--=--=-.故答案为:4-5t 或5t -4;(4)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则有如下两种情况:①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3,根据题意,得:46t t -=,解得:47t =;②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由(3)题得:45t =; 当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也有如下两种情况: ③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根据题意,得:()266t t --=,解得:87t =; ④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4,根据题意,得:()662t t --=,解得:85t =.综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47t =或45或87或85.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全面分类、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9.(1)17cm EF =;(2)EF 的长度不变,17cm EF =;(3)()12EOF AOB COD ∠=∠+∠.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BD=18cm ,再利用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 分别求出AE 、BF 的长度,即可得到EF ; (2)根据中点得到12EC AC =,12DF DB =,由EF EC CD DF =++推导得出EF=()12AB CD +,将AB 、CD 的值代入即可求出结果; (3)由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D ∠得到12COE AOC ∠=∠, 12DOF BOD ∠=∠,即可列得EOF COE COD DOF ∠=∠+∠+∠,通过推导得出()12EOF AOB COD ∠=∠+∠. 【详解】(1)∵30cm AB =,4cm CD =,8cm AC , ∴308418BD AB AC CD =--=--=cm , ∵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 ∴142AE AC ==cm , 192BF BD ==cm , ∴304917EF AB AE BF =--=--=cm , 故17cm EF =;(2)EF 的长度不变. 17cm EF = ∵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12EC AC =,12DF DB =∴EF EC CD DF =++ 1122AC CD BD =++ 1()2AC BD CD =++ ()12AB CD CD =-+ ()117cm 2AB CD =+= (3)∵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D ∠,∴12COE AOC ∠=∠, 12DOF BOD ∠=∠,∴EOF COE COD DOF ∠=∠+∠+∠, 1122AOC COD BOD =∠+∠+∠, 1()2AOC BOD COD =∠+∠+∠, 1()2AOB COD COD =∠-∠+∠, ()12AOB COD =∠+∠, ∴()12EOF AOB COD ∠=∠+∠.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角的和差计算,解题中会看图形,根据图中线段或角的大小关系得到和差关系,由此即可正确解题.10.(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1.(1)2(2)8或2;(3)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求解即可;(2)由于B点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3)由(1)(2)可知MC=12(a+b)或12(a-b).【详解】解:解:(1)∵AC=10,BC=6,∴AB=AC+BC=16,∵点M是AB的中点,∴AM=12AB∴MC=AC-AM=10-8=2.(2)线段MC的长度不只是(1)中的结果,由于点B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①当B点在线段AC上时,∵AC=10,BC=6,∴AB=AC-BC=4,∵点M是AB的中点,∴AM=12AB=2,∴MC=AC-AM=10-2=8.②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此时MC=AC-AM=10-8=2.(3)由(1)(2)可知MC=AC-AM=AC-12AB 因为当B点在线段AC的上,AB=AC-BC,故MC=AC-12(AC-BC)=12AC+12BC=12(a+b)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AB=AC+BC,故MC=AC-12(AC+BC)=12AC-12BC=12(a-b)【点睛】主要考察两点之间的距离,但是要注意题目中的点不确定性,需要分情况讨论.12.(1)nna b -;(2)21n-;(3)312n -.【解析】 【分析】(1)利用题中已知等式的规律得出该等式的结果为a 、b 两数n 次幂的差;(2)将原式变形为123321(21)(2222221)----+++++++n n n ,再利用所得规律计算可得;(3)将原式变形为1233211(31)(3333331)2n n n ---=⨯-+++++++,再利用所得规律计算可得. 【详解】解:(1)若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根据这些等式的运算规律可得:12322321()( )n n n n n n a b a a b a b a b ab b -------++++++=n n a b -,故答案为:n n a b -; (2)1233212222221n n n ---+++++++123321(21)(2222221)n n n ---=-+++++++21n n =- 21n =-(3)1233213333331n n n ---+++++++1233211(31)(3333331)2n n n ---=⨯-+++++++1(31)2n n =⨯- 312n -=. 【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观察等式发现规律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