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高考复习:《论语》选读(精选试题)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1)原思之为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原思嫌多咯)。
子曰:“毋!以为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
为宰:在孔子家中任总管,当在孔子为鲁司寇时。
②为:给。
(2)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为其(指赤之母)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
曰:“与之庾④。
”冉子与之(赤母)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论语·雍也》)【注】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使:为孔子出使。
③釜:六斗四升。
④庾:二斗四升。
⑤秉:一百六十斗。
1.“毋!以为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孔子反对原思的做法,主张“以为尔邻里乡党”,恰好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第2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答题时立足选段内容,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孔子的思想。
答案:1.公正无私、仁爱。
2.孔子对财富分配的态度是合情合礼的,合乎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应该多给;而给原思的是他的劳动所得,合乎礼义(是“以其道得之”也)。
孔子还认为财富应该“周急不继富”,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
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遵守礼义(与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之“均”――“各得其分”(朱熹释)是一脉相承的,“各得其分”也即是一种符合礼义的财物分配形式),充满辩证。
二、(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江泽民1.甲则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哪些基本手段?(2分)2.结合甲、乙两则文字,你觉得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一样吗?(3分)【解析】第1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基础理解层级),需锁定关键词句,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富之”“教之”可知。
第2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批判继承,答题时要领会儒家“德治”思想的精髓,并能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
答案:1.正己、爱民、富民、教民。
2.不一样。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
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三、(2012·杭州仿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5分)(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二)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之)奉宗庙则敬,以(之)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之)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之)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礼记·经解》)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1分)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4分)答案:1.中庸2.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
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5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朱熹《论语集注》)注:胡氏:胡寅,一说指其父胡安国,或其弟胡宏。
南宋大儒。
靳裁之:胡安国之师,南宋大儒(1)鄙夫“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分别是什么?(2分)(2)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儒家的价值观并作简要评析。
(3)答案:(1)根本原因是志于富贵(“耻恶衣恶食”,以切兼以功利为主);严重后果是“无所不至”,即什么干事都做。
(补释:鄙夫的人生不以德为重,而以利益为重。
他所患的是得与失。
他的全部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私欲,他的目标是名利。
因此道德与他无关,如果能守一守道德,也是伪装。
在关键之时,他会不加掩饰、不受任何道德制约地攫取私利。
得不到时想方设法得到,得到了想方设法来维护,为了维护就会不择手段,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无所不至矣”。
)(2)儒家的价值观是“志于道,而不志于富贵”。
A.倡导安贫乐道,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其积极意义。
B.鄙视“志于富贵”,反对“耻恶衣恶食”,但并不等于简单地鄙视富贵。
C.孔子强调“安贫乐道”,最终是为了“事君”,这和现实道德要求为人民服务,有本质区别。
五、(2012·温州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进行简要评析。
(3分)【解析】这两道题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和评价。
答题时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关表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只是排斥“不义之利”,而“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则表明韩非子只重利。
分析评价时,观点要有针对性,体现思辨色彩。
答案: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
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
2.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
/ 韩非子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
/ 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的观点是功利主义的,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5分)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察人观”。
(1分)(2)对这两种“察人观”作简要的评析。
(4分)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兴趣来察人。
孟子主张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或眼神变化来察人。
(2)孔子察人注重行动,判断客观;但需与对象长期全面深入地交往,有一定难度。
/孟子察人注重精神,简单易行;但观人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见识,且容易失之于武断。
/ 两者各有侧重,各有长处和不足,应互相补充。
七、(2011·台州调研)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5分)甲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
)”1.(1)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1分)(2)请简要分析孔子的富贵观。
(2分)乙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争强好胜,应该与世无争,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
孔子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崇尚竞争的潮流。
2.上面这则文字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解析】回答第1题第(1)问时容易遗漏前半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所以,审清题意再作答,才会使答案全面。
第1题的第(2)问及第2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平时重视培养认真研读教材文本的习惯。
分条深入作答是得高分的关键。
答案:1.(1)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①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
②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2.不正确。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要一味追名逐利。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八、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有若认为实践“仁”的根本是什么?(2)结合第二段文字,简要分析孔子对“孝”的主张。
答案:(1)孝悌。
(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
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九、阅读甲、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1分)(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
(2分)乙《论语》的精髓为后人学习、借鉴,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策。
对于执政者而言,应该对天下人一视同仁,而不应以是非善恶定天下,只要执政者正确地引导,天下人就会去恶向善,所以天下人不必拘泥于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是非善恶”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解析】这两道题都是从文化层面进行考查的,第1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第2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和批判继承,属于评价层面。
第1题的第(1)问难度不大,考生比较容易从甲选段中的“过犹不及”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