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学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⑤而相如廷叱之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B.沛公欲王关中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俊采星驰E.籍吏民,封府库二.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②沛公欲王关中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填然鼓之⑥大楚兴,陈胜王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三.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序八州而朝同列四.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五.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④今寡人不能。

⑤其继有在者乎。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⑧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六.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⑤却匈奴七百余里⑥中军置酒饮归客⑦既来之,则安之。

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晓看红湿处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⑤险以远,则至者少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③昂其直,居为奇货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②予怪而问之③渔人甚异之④患志之不立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二三其德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词类活用练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道芷阳间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糜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火尚足以明也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B.履至尊而制六合C.谨庠序之教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则修文德以来之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素善留侯张良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序八州而朝同列1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15.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患志之不立②羞与绛、灌等列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函之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⑨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⑩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B.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16.阅读下文,回答题目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 狸狌:野猫。

(1)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与“鼠群行有堕瓮者”一句中“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呈卷即面署第一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秋毫不敢有所近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参考答案13.B 14.A15.答案: B A解析:1. B 项(失)是使动用法,其余(苦、耻、贵、贱)是意动用法。

2. A 项(利)是意动用法,其余(破、生、走)是使动用法。

(译文)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大了小胜仗,敌人撤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