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4节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4节


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 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 再想看就晚了,劝人珍惜美好的时光。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本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

栏 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

开 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
栏 目
加以分析作答。首联,写定林清凉的泉水和空旷的地处所带来
开 关
的好处,山水林壑之美已在不言中;第二联写自己高兴时的脱
屦和敷衾。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这样,
再联系背景,抓住作者罢官失意后寄情山水的心理加以分析
“‘悲虫’也会有‘好音’”的原因即可。
答案 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
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本 课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 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 羁旅异乡之苦
第4节
基础:整合·点拨

开 生容易答出。回答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语“贤

愚”“谁是”“共一丘”,并联系注释①,进行深入思考。
答案 《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 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3.(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第4节
基础:整合·点拨
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美好易逝、青春短暂

栏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目 开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抒情方式: 托物抒情
思想感情: 坚贞不屈、爱国不渝
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2)单项提问——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
(3)与评论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
关系。
基础:整合·点拨
第4节
基础:整合·点拨
一、思想感情类
(一)掌握抒情方式,积累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直接抒情与


间接抒情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

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 感)。(意思对即可)
考点:体验·解读
考点解读
1.考点要求
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2.考点剖析


本考点可以细化为三个方4节
主旨内容包括意义的表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 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 价,要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
第4节
基础:整合·点拨
第4节
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本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栏 思想感情: 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注 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
游憩。②仍:又。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 课
解析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即要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


情,用典抒情等。

演练体悟
试指出下面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
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_直__接___抒__情_____
思想感情:__年__华__消__逝__、__壮__志___难__酬_______
基础:整合·点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苏轼
本 课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栏 目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开 关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的上片重点写景,词的下片则重点抒情,大意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第 4 节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体验·解读
本 真题体验

栏 1.(2010·浙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目 开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
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时要针对作者
本 所处的社会现状和作者当时的思想认知范围,客观公平、实
课 栏
事求是,既不能过分地贬低,也不能刻意地拔高。
目 开
3.命题规律

(1)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解析 高中教材中有《齐人有一妻一妾》,诗中用典的出处学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抒情方式: 叙事(细节)抒情
思想感情: 离别之苦、不舍之情
本 课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栏 目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开 关
思想感情: 边关乡愁
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亡国之痛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2.(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