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图测绘步骤

地形图测绘步骤


b
10.0
1.0
3. 非比例符号
• 有些地物,如导线点、水准点和消火栓等, 轮廓较小,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按比例缩 绘到图上,而采用相应的规定符号表示在 该地物的中心位置上,这种符号称为非比 例符号. • 非比例符号的中心位置与该地物实地的中 心位置关系,随各种不同的地物而异,在 测图和用图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 测站准备工作

1)对中;
(2)整平; (3)量仪器高i ; (4)测竖盘指标差x( 了解仪器竖盘指 标差的大小,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竖盘指 标差的改正); (5)定向拨零(后视一控制点,水平度 盘配置为0°00′00″)
2. 观测
(1)立尺:立尺员依次在特征点上立尺, 以便观测员观测。 (2)观测:观测员读取视距(上、下丝 l β 读数差l=a-b)、水平角读数β、垂直角 读数α、照准高读数(中丝读数v)。
7
7 83.14
1.74cm 检查: 检查:用比例尺 量相邻点间距与 实测比较, 实测比较,其差 值不应超过 0.3mm×M ×
(M测图比例尺分母)
500 450 400
9 80.86 8 83.74 6 82.76
4 81.58
5 83.83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3、检查
控制点展绘后,应进行检核。 控制点展绘后,应进行检核。 用比例尺在图上量取: 用比例尺在图上量取: 相邻两点间的长度,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 1、相邻两点间的长度,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其差值 不得超过图上的0.2mm 0.2mm。 不得超过图上的0.2mm。 每个方格边长,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 2、每个方格边长,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其差值不得超 过图上的0.2mm 0.2mm。 过图上的0.2mm。 每个方格对角线间的长度,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 3、每个方格对角线间的长度,和已知的距离相比较,其 差值不得超过图上的0.3mm 0.3mm。 差值不得超过图上的0.3mm。 否则应重新展绘。 否则应重新展绘。
最大视距与碎部点的最大间距
单位:m
比例尺
主要碎部点 次要碎部点 碎部点最大 间距
1:500
50
70 100 200 300
15 30 50 100
1:1000 70 1:2000 120 1:5000 200
碎部点的测定方法
• 1. 极坐标法 • 2. 方向交会法 • 3. 距离交会法 • 4. 直角坐标法 • 5. 方向距离交会法
• ①规则的几何图形符号,如圆形、正方形、三角 形等,以图形几何中心点为实地地物的中心位置; • ②底部为直角形的符号,如独立树、路标等,以 符号的直角顶点为实地地物的中心位置; • ③宽底符号,如烟囱、岗亭等,以符号底部中心 为实地地物的中心位置; • ④几种图形组合符号,如路灯、消火栓等,以符 号下方图形的几何中心为实地地物的中心位置; • ⑤下方无底线的符号,如山洞、窑洞等,以符号 下方两端点连线的中心为实地地物的中心位置
编 符号名称 1:500 1:1000 号
一房 般屋 混 屋构 --房 结 3--房 层 屋数 简房 单屋 混3
1:2000
1.6
1.0
旱 地
2.0
10.0 10.0
2
0.2
3.0 1.0 10.0 10.0
稻 田
建中房 筑的屋

破房 坏屋 棚 房

1.6 3.0
果 园
45° 1.6

10.0 10.0
3. 记录、计算、展点
(1)记录:记录员记录相应的观测数据; (2)计算:计算出平距D,高程H(坐标与高程):D = kl cos2α;H = H0+(1 / 2)kl sin2α+ i - v (3)展点:用量角器将各碎部点按成图比例展绘在图 纸上,并配置相应符号。 地物测绘的主要内容是将地物的形状和大小按成图比 例展绘在图纸上,并配置相应符号。 地貌测绘的主要内容是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按成图 比例用等高线或特殊地貌符号测绘在图纸上。
对角线法绘制方格网
标注X轴坐 标值: 根据控制点 X值最大值 与最小值
1000
900
标注Y轴坐标值: 根据控制点Y值 最大值与最小 值
800
700
6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 图根点是直接提供测图使用的平面或高程控制点。 测图前应先进行现场踏勘并选好图根点的位置, 然后进行图根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和图根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 高程控制 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 平坦开阔地区的图根点密度不宜低于下表的规定。
0.2 0.4
等 外 公 路
4.0 1.0
0.2
乡 村 路 a.依 比 例 尺 的 b.不 依 比 例 尺 的 小 路 围 墙 a.依 比 例 尺 的 b.不 依 比 例 尺 的 栅 栏 、 栏 杆 篱 笆
a
8.0
2.0
0.2 0.3
b
4.0 1.0
0.3
a
10.0 0.6 0.3 10.0 1.0
B
直角坐标法
y2 x2 y1 x1 A β DAa
a
极坐标法
等 线 记 高 注 一 高 点 注 般 程 及 记
a.一 高 点 般 程 b.独 性 物 高 立 地 的 程 0.5 a
25
b
163.2
75.4
一 房 般 屋 混 屋 构 --房 结 3--房 层 屋 数
混 3
经纬仪测绘法
• (1)观测者工作
1.6 2.6
16 84.46
1.6
25 62.74
1.6 4.0
2.0
a
b
4.0
1.6
4. 地物注记
• 对地物加以说明的文字、数字或特有符号, 称为地物注记。诸如城镇、学校、河流、 道路的名称,桥梁的长宽及载重量,江河 的流向、流速及深度,道路的去向,森林、 果树的类别等,都以文字或特定符号加以 说明。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 1. 图纸的选用 • 2. 绘制坐标格网 • 3. 格网的检查和注记 • 4. 展绘控制点
1.图纸的选用
选纸原则:质地好,伸缩率小,耐湿,耐 污,易于保管等。 地形图测绘一般选用聚酯薄膜。 优点:厚度0.07~0.1mm,伸缩率很小, 坚韧耐湿,污后可洗在图纸上着墨后。可 直复晒蓝图。 缺点:易燃,有折痕不能消失。
• 在测站点上安置经纬仪,对中 , 整平后, 量取仪器高 i 。 在测站点上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后, 启始方向对准0 00′00″ 瞄准碎部点塔尺中线, 启始方向对准 0 ° 00′00″。瞄准碎部点塔尺中线, 首先 读水平度盘读数β 只要读至分。然后读上丝读数, 读水平度盘读数β,只要读至分。然后读上丝读数,下丝 读数, 读数,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 • (2)立尺员工作 • 立尺员将塔尺立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 立尺员将塔尺立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 • (3)记录者工作 • 记录观测的结果,并计算出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 记录观测的结果,并计算出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 • (4)绘图员工作:展绘碎部点 绘图员工作: • 小平板安置在测站旁,用大头针将量角器的圆心插在图上 小平板安置在测站旁, 测站点处,根据观测得碎部点水平角β 测站点处,根据观测得碎部点水平角β,用量角器画出碎 部点的方向,然后在碎部点的方向上, 部点的方向,然后在碎部点的方向上,按所测得距离定出 碎部点的位置。同法,展绘出其余各碎部点的位置。 碎部点的位置。同法,展绘出其余各碎部点的位置。
地形图绘制
首先用铅笔画地性线,山脊线用虚线,山谷线用实线。 首先用铅笔画地性线,山脊线用虚线,山谷线用实线。然后用目估 内插等高线通过的点。图中ab、ad为山脊线,ac、ae为山谷线。图中, 内插等高线通过的点。图中ab、ad为山脊线,ac、ae为山谷线。图中, ab 为山脊线 为山谷线 间有44、 a点高程为48.5m,b点高程为 点高程为 , 点高程为43.1m,若等离距为 ,则ab间有 、 ,若等离距为1m, ab间有 45、46、47、48共5条等高线通过。 、 、 、 共 条等高线通过 条等高线通过。 实际工作中目估即可,方法是先“目估首尾,后等分中间” 实际工作中目估即可,方法是先“目估首尾,后等分中间”
1
2
a
巳测绘
B A
距离交会法:当地面较平坦, 距离交会法:当地面较平坦,地物靠近已知 点时,可量D1、 2 来确定点位。 点时,可量 、D2来确定点位。 来确定点位
1 3
D1 D1′
1
2
a
b
a
b
(3)角度交会法:当地物点距控制点较远,或不便于量距时,测角度前方交会定点。 (3)角度交会法:当地物点距控制点较远,或不便于量距时,测角度前方交会定点。 角度交会法 (4)距离交会法:当地面较平坦,地物靠近已知点时,可量D 来确定点位。 (4)距离交会法:当地面较平坦,地物靠近已知点时,可量D1、D2来确定点位。 距离交会法
展绘控制点: 展绘控制点:
例:图比例尺 1:500 x1=526.43m y1=508.52m
首先确定所在方格, 首先确定所在方格,然后在方 格内 向上量26.43m,即量 向上量 即量
分子为点号 分母为高程
600 550
1 84.46
2 79.65 3 78.26
5.28cm
向右量8.52m,即量 即量 向右量
准备完毕
经纬仪测绘法
• • • • • 1.碎部点的选择 2.经纬仪测绘法实施步骤 3.地形的绘制 4.地貌的绘制 4. 5.地形图的拼接、检查和整饰
碎部点的选取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 要把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 关键在于测定地物特征点和地貌特征点的位置。 地物特征点和地貌特征点统称碎部点。测定碎部 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工作称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 1.地物: 1. 地物:其轮廓线的转折点。 地物 房屋的房角,围墙、电力线的转折点、道路 河岸线的转弯点、交叉点,电杆、独立树的中心 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可得到与实地相似的 地物形状。 2.地貌: 2.地貌:地面坡度及方向变化点。 地貌 山顶、鞍部、山脊线、山谷线、山坡、山 脚等坡度及方向变化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