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教学目标] 1.知道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表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原因、口号、过程、结果;秦朝的灭亡;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初步学会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史实间的因果关系。 2.通过对考古资料、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等不同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会区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差异;初步了解考古资料、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的史料价值。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初步学会以考古资料印证历史文献的“二重证据法”;感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体验小切口、大视野的史学观察方法。 3.通过学习,逐步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秦朝仅仅因暴政而亡吗? 说明: 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是大家都认同也是学生都熟知的观点。然而,透过暴政因素,秦朝的灭亡还有其他原因。诸如: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人们心态上的变化;秦朝建立后,在统治不稳的情况下,建设的急功近利以及新制度推行中的刚性有余;秦朝建立后,新的统治秩序并不一定为人民所接受;秦始皇死后,二世统治的残暴与腐朽等等。对这些原因的探讨与研究,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又可以使学生对整个第二单元有一个总结性的认识,并能够理解第三单元所讲的基本内容。故 2
将此作为教学重点。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无论如何都是主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利用好史料。有关秦暴政的史料简直汗牛充栋,如果我们从中只是看到暴政,而不能加以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话,历史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历史课的功能更是无从谈起。而如何利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历史,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史料中提取和利用信息是关键。故将秦朝仅仅因为暴政而亡吗?确定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PPT显示背景:①秦始皇祭泰山 ②秦王子婴投降)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而历史的发展却与秦始皇的愿望背道而驰,原因在哪里? 2.问题探究 探究一:秦是怎样灭亡的?(板书) 教师用简炼而生动的语言陈述秦王朝最后岁月的历史进程。 重点陈述: ①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②刘邦、项羽和六国贵族的起兵。 ③秦朝灭亡以及楚汉战争结果等史实。 提出问题:从上述历史的叙述中,你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秦帝国的灭亡与农民的反秦起义有关、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教师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农民起义,就会发现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短时期内星星之火就成燎原之势并非偶然所能解释。 提出问题:依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否能够说出为何并非偶然呢? (参考答案: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教师指出:从古至今,史学家们都 3
如是说。然后,教师出示几段材料,印证秦朝因暴政而亡这一观点。 出示材料一(资料附录) 教师解释并引导:所谓“仁义不施”就是指秦的暴政。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有关秦暴政的史料汗牛充栋。秦始皇大规模营建“骊山陵墓”,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在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鱼膏为烛”,极尽奢华。连同修建阿房宫,两项工程役使的人工在70万以上。 出示材料二、三(资料附录) 提出问题: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你能归纳历史文献所叙述的秦的暴政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繁重的徭役、苛刻的法律、沉重的赋税) 出示材料四(资料附录) 提出问题:天下之人怒的是什么?为什么敢怒不敢言? (参考答案:繁重的徭役、苛刻的法律、沉重的赋税。法律严苛) 出示材料五(资料附录) 教师解释:文学作品绝非信史,但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看成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思想、实践的反映,这至少可以证明,推至唐朝,文人已接受秦因暴政而亡的观点。 同样,民间故事,它固然不能当作信史来看,但却可以反映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秦因暴政而亡的观点的普遍认同。 教师引导:难道秦仅仅因暴政而亡吗?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真的就如此简单?史实间的因果关系真的就如同1+1=2那样的一因一果吗? 探究二:秦仅仅因暴政而亡吗? 疑问一:史书中对于秦暴政的说法是不是就可信呢? 出示材料六(资料附录) 启发学生:今天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这种记载的可信与否呢? 4
(参考答案:考古发掘,实地考察) 教师指出:2006年,考古队在阿房宫13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最新考古表明,除了没有完工的前殿建筑外,阿房宫并没有其他建筑。考古队对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探测,发现前殿遗址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长426米,现存高12米。夯土台基面的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三面墙所围区域内没有秦代堆积层,没有宫殿建筑遗迹,也没有发现火烧痕迹。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不一致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司马迁可能夸大了阿房宫的壮丽,进而使人们在“阿房宫的壮丽”和“秦的不惜民力”间产生思维的关联,在“秦的不惜民力”和“秦的暴政”间划上了等号。) 疑问二:为什么同是暴政,同是不惜民力却出现前后截然相反的两种结局?看来,秦帝国的灭亡除了暴政以外,还有更多的因素。 探究三:秦亡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板书) 引导学生对秦统一后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回顾 ①经济领域的变革,使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小农经济日益发达。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成则王侯败则寇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这种观念在秦帝国建立后没有丝毫的动摇。 出示材料七(资料附录) 提出问题: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陈胜少有大志,这个大志是什么? (参考答案:大富大贵) 进一步分析:作为反对暴政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等人提出了什么口号?你怎样看这个口号? (参考答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口号和陈胜的大志有关,但显然与秦的暴政关联不大。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并非单纯的暴政。) 5
出示材料八、九(资料附录) 引导学生分析:那些反秦的起义者们,到底想得到什么? (参考答案:大富大贵,权力。) 教师总结:从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角度讲,追名逐利、实力竞争成为主流,秦帝国完成统一后,并没有很好的加以引导和疏通,大多数的民众反而为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所累,因此,起义与反抗也就不可避免。当时社会的上层其实也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公得封邦建国和礼乐制度越来越不能承载起规范社会行为的历史重任了。秦帝国建立后,一套新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但是,秦帝国的建立者却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新制度为统治阶层和人民认可要有一个过程,无论你的制度多么的合理与先进,必要通过执行者的执行才能体现。那么,秦帝国建立后,新制度是否为统治阶层所接受,又是怎样执行的呢? 出示材料十(资料附录)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的态度怎样? (参考答案: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不分封不能保卫中央王朝、分封造成分裂、主张郡县制。) 进一步引导:按照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秦始皇除了分封子弟外,还要分封哪些人?(参考答案:功臣、先代贵族。) 从材料上看,秦始皇是用强力推行的新制度,这会引起那些阶层的不满? (参考答案:一些反对新制度的功臣,六国的贵族) 教师总结:上述资料可以证明,秦灭六国只是在疆域、国家政权上完成了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包括对新制度的认同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始皇在用强力推行着他的新制度。如此看来,新制度的威力要大打折扣甚至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为了统治不稳的先决条件。 6
③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秦帝国在完成统一之时,也正是它风雨飘摇之始。秦末农民起义的烈火就要点燃,可秦始皇却又在此时自己加上了一把干柴。开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先河——焚书坑儒。秦王朝对思想文化的严重摧残和对士人的迫害,进一步激化了士人与秦专制政权的矛盾,以至于当陈胜、吴广农民军举起反秦大旗时,许多士人都纷纷加入农民军的行列。孔子九代孙孔(鲋)甲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参加陈胜农民军的。 出示材料十一(资料附录) 教师总结:秦帝国统一后,就已经危机四伏了。秦始皇可能也注意到了,因此,在他往成统一后,统治的十年间先后五次出巡,其真正意图就在于用强力来稳定业已危机四伏的帝国。 秦始皇死后,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继位的二世身上,但二世皇帝一面继续穷奢极欲,乱杀功臣和骨肉兄弟;一面依赖赵高,不知悔改。二世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却显示了其“内斗内行”的凶残无能,因此,他对秦帝国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出示材料十二(资料附录) 教师总结:秦帝国的灭亡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人们在心态上追名逐利、实力竞争的原因;有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处理方式不当的原因,也有因用强力推行法家思想而使士人阶层离心离德的原因,更有秦始皇后二世统治僵化腐朽等原因。那么,从古至今,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人墨客,抑或普通百姓,为什么将秦亡的原因仅仅归于暴政?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四:反思(板书) (参考答案:政治家、史学家想以此告诫统治者须轻徭薄赋、以民为本;通过起义而夺得皇位的刘邦等想为自己的夺权寻找合法依据;普通百姓想以此渴求统治者轻徭薄赋、以民为本。) 小结: 暴政固然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但仅仅是原因之一。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