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药论文资料

动物药论文资料

中药是我国在国际上占有优势的少数领域之一,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巨大而潜在的知识产权。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药出口的零关税政策给中药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药用动物是中药的三大来源之一,是整个中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动物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三千多年前开始的对蜂蜜的应用,两千多年前对珍珠、牡蛎的养殖等。

从先秦战国时期的《诗经》、《山海经》,到《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历代本草学专著都收载了大量的动物药,其中许多仍为今天所常用。

在数千年的动物药应用史中,从医巫不分到“信巫不信医者,不可治”的告诫;从惧怕动物到与猛兽搏斗,创建家园,企盼安康;从民间经验的口耳相传到修撰本草和现代药理研究,一部万千众生的生死史,就是一部探索动物药的奋斗史。

历代丰富的文字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动物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药用动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使用剂量小,作用强,疗效显著而专一,毒副作用低以及药源广泛,采收经验丰富等优点,许多种类又可药食两用,因此,继续开发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正如WHO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后认为,21世纪将是动物药研究的世纪。

动物药的开发思路一般为从本草考证入手,结合现代研究,提取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广泛深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最后开发出中药新药。

如阿胶开发出的复方阿胶浆、阿胶精制溶液(注射用)等,一个经典名药不但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民族医药品牌,也使一家民族制药企业(山东东阿集团)声名远播。

再如1998年批准生产的准字号国家级三类新药宫瘤清胶囊是以水蛭、土鳖虫、蛴螬等动物药为基础组成的中药复方,专治子宫肌瘤,可有效缩小肌瘤,改善症状。

除了成功的范例,目前动物药研究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

1.资源浪费。

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被开发的动物门类稀少,种类过于集中,研究项目一哄而上。

以市场上的保健类动物药制剂而言,仅虫草类、鳖类、蜂类、燕窝类就有上百个品种,且鱼目混珠,质量难以保证。

不少“三无”产品充斥其中,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又影响了动物药的声誉。

②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

一些科研单位自立门户,各起炉灶,省与省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没有充分协调好攻关课题的立项和设定,造成题目重复或雷同,人才资源和研究经费严重浪费,甚至低水平重复。

③药用动物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仍以驴为例,除了阿胶及驴肉制品外,驴肾、驴脂、驴乳等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疗如阳痿、骨结核、骨髓炎、缺乳、虚劳、心烦等多种病症,但均未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ml/Dir1/18/74/20.htm2.制剂工艺相对落后,剂型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加工深度不够,难以形成有力的市场冲击力进而占领国际市场。

但这与我国制药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也受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限制。

3.新药审批中,对动物类制剂的质量控制、审批手续等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应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和促进动物类新药的研制开发。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笔者有以下设想。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按照物种分布区域,建立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的几个药用动物生态基地,充分挖掘区域资源,避免开发门类的过度密集、单一和重复。

——加强各省、市、科研单位的横向协调,提高科研攻关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作到资源合理使用。

——保护资源,重视资源再生。

特别是对野生珍稀物种的保护,如家养、寻找新的同源代用品、设法人工合成等。

——发挥政府职能,积极筹措研究和保护资金。

国内筹资除了政府固定的预算经费外,还可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辅助筹集。

如①适当开放天然和人工生态、驯养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征收入园费;②与本地开发项目建立资金联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影响动物资源的,可在计划中作出适当赔偿,并抽取适当资金建立新的保护区或驯养场;③避免无计划的乱捕滥猎,通过提取部分利润宏观调控;④向企业集团寻求赞助;⑤通过举办展览、培训,为资源开发积累资金,建立研究开发的专项基金。

国际筹资方面,①可利用国际公约提供财政支持,如国际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湿地公约、海洋公约等;②寻求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理解和支持;③争取国际投资、贷款,建立合资企业、科研单位。

此外,在动物药的开发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切入点。

中药防治疾病的关键是其可靠的疗效,因此开发动物药要从疗效入手找切入点。

与植物药相比,动物药有显著治疗优势的方面是: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滋阴潜阳、补益虚损、外用疗伤等,可着眼于这些方面重点开发。

至于疗效不显著或与植物药相当的,特别是药源有限或尚未驯养的野生动物,则不必强求开发。

2.对于名贵品种,除人工合成外,可通过动物基源、地理分布等拓宽思路,寻找代用品。

3.除陆生物种外,水生物种的开发利用也应得到同样高度重视,要向海洋要资源,要药物。

如许多抗微生物、抗病毒、心脏活性物质、神经活性物质都是从有毒的海洋动物中得到的。

4.在依据疗效优势寻找切入点后,要结合临床防治疾病的需要,多关注常见病、多发病的药源开发,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

对重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艾滋病、肝炎、心脑血管病、血液病等要组织攻关。

5.对来源丰富、取材简单、疗效显著的动物药源,不可视而不见。

如鸭血、鹅血等,古代本草就载其能解毒、补血,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了其治疗癌症的物质基础。

因此,应迅速投入资金、人力,边研制边开发,尽快生产出成品。

此外,古代医家认为,与树皮草根相比,许多动物药为“血肉有情之品”,人以气血为本,特别是妇女,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数伤于血,血常不足,动物药中的“血肉有情之品”正是补益佳品,因此动物药在妇科用药的开发方面也非常有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又有着数千年的动物药应用史,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加上新时期多学科、多层次、多系统的综合研究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动物药的研究开发前景必将十分广阔,动物药必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ml/Dir1/18/74/20.htm随着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国内外动物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

动物药的研究不仅对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有益,对阐明某些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也有重要意义。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药学博士段金廒,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化学研究室李友宾日前就药用动物的发展历史、资源现状、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段金廒指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动物药历史悠久。

远在4000年前甲骨文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已载收僵蚕、地龙等动物药67种,对其应用及疗效均有明确记载。

《本草纲目》中动物药增至440种,并将其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各部。

近代《中国药用动物志》更是收载了多达1581种的动物药,在临床各科广为使用。

清代医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 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

叶天士言“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明确指出动物药的特性,其某些功效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

幅员辽阔的国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药用动物资源。

李友宾介绍,我国现有药用动物11门、33纲、141目、414科、879属、1581种。

其中陆栖动物329科、720属、1295种,海洋动物85科、141属、275种。

脊椎动物占较大优势,包含了约62%的药用种。

无脊椎动物共有10门、199科、362属、606种。

中国1981年正式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一些常用动物药受到限制,主要为哺乳类,如穿山甲、虎骨、熊胆、麝香、犀角、羚羊角、鳖甲、龙涎香、灵猫香、海狗肾、一角鲸等。

因此,对这些常用动物药的人工养殖和替代品的寻找变得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类动物药,如虫类动物药资源十分丰富,疗效确切,应该是今后深入研发的重点。

对于动物药的活性成分研究,段金廒说,上世纪初,沈括用皂苷沉淀甾体的方法提取性激素开始,动物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复杂,大多为大分子化合物,分离分析难度较植物药大,与植物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相比已远远落后。

然而,由于其生物活性强、临床疗效高、含量丰富等特点又激励人们不懈地去探索动物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开发利用前景。

如蛋白质(酶)、多肽及氨基酸类研究;生物碱类研究;多糖类研究;甾体类研究;萜类研究;酚、酮、酸类研究。

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动物药不仅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有作用,而且可以抗肿瘤、免疫调节。

临床上,动物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疗效显著。

如应用鲨鱼软骨制剂治疗胆道恶性肿瘤能显著延长生存时间;全蝎制剂虎蝎冬凌散可治疗食管髓质型鳞癌;蝎毒注射液治疗膀胱、食道、结肠、肝等多种晚期癌症收到了较好效果;蟾蜍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癌、肝癌、胃肠癌等,疗效较好。

在妇科病方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常用水蛭配僵蚕、蜈蚣、全蝎、土鳖虫消癥止痛效果颇佳,同时配伍补肾调经药疗效更好;常用三虫散(虫、蜈蚣、全蝎)治疗盆腔炎症包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及产后痹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用穿山甲配三棱、莪术治疗癥瘕及盆腔炎症包块。

此外,动物药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治疗皮肤病和各种痹证方面也有明显疗效。

两位专家认为,由于保护珍稀动物资源的呼声日益增高,一些传统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哺乳动物如虎骨、犀角已经被禁止使用;另外一些动物繁殖难,生长周期长,资源贮藏量十分有限。

他们建议,研发时除了对药用濒危动物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无脊椎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如蜈蚣、全蝎、僵蚕、地龙、虫、蝉蜕、水蛭等。

虫类动物药不仅数量大,而且繁殖迅速,易于形成规模开发利用。

另外,海洋动物具有的独特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几千年来中药离不开煎煮、烘烤甚至烧灰等传统中药炮制方法,致使蛋白质(酶)等大量活性物质被破坏,药效大大地降低。

如水蛭,传统炮制方法,其主要有效成分水蛭素大多被破坏,降低了疗效。

因此,在动物药的炮制和制剂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中药生药中的活性物质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