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青蓝工程年轻教师汇报课”活动有感“宝剑锋从磨砺出”,好课亦然,也要反复钻研、改进,磨砺。
这样,才能锋光闪闪,事半功倍。
所以,希望我今天的发言,能为促成今后的好课提供一点有机营养。
首先说说我的活动印象。
回顾本次活动,我认为有四点值得称道: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操作的落实;从领导人员的分工,到执教听课的动员;从评委阵容的组建,到评分细则的敲定……无不体现了这是一次过程大于结果、细节优于环节、研讨浓于竞争的优质活动。
二是榜样示范方向引领。
怎样把“老带新”工作落实得扎扎实实?“青蓝工程指导教师示范课、年轻教师汇报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指导教师上示范课,是为青年教师做最直观的演绎、最有效的指导;在反复打磨年轻教师汇报课的过程中,结合了具体的课例,指导教师与之传授的教材解读、过程方法设计,课堂把握等经验和知识才鲜活。
指导教师的明星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对于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我还有些建议:指导教师的示范课可以尽量向结对教师所处的年段靠拢;对子与对子之间也可以二次“结对”。
三是展评研讨风采尽显。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节课,把指导教师与年轻才俊联系到了一起,让教学骨干、积极分子参与了进来,甚至还吸引了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老”一辈;听课教师或在观摩现场即时互动,或在结束之后热烈讨论;各位评委或与执教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或与同仁进行广泛的探讨。
大家的教学风采、研究水平、参与热情,是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四是优质团队未来可期。
六节课,让我们认识了六位个性不一、风格各异的语文教师。
我们投入其中,与她们共历成长,所有评委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六位年轻教师自身拥有的个人素养都不俗——她们或仪表端庄大方,声音悦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教学姿态自然;六位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能力大都初显熟练,有些还很老练,都是未来的可塑之才。
我们期待,未来你们能更精彩!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对这六节课的课堂印象。
朱叶叶老师执教《比尾巴》客观地说,朱叶叶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执教语文学科不到一学期,作为一名如此年轻的语文教师,她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比较老练的,营造的课堂氛围是轻松的;她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生成,即时点评比较精彩。
不过,评委们普遍认为,朱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态度还可以更亲切些,面部表情应该更丰富些,因为与低年级学生打交道,就要足够亲切和蔼、耐心细致。
认真研读朱叶叶老师提供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反复地回味每个实际教学环节,虽然完整、流畅,但唯独缺少亮点。
如果朱老师能在第二个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突出一个‘趣’字,在趣中识字、认物、朗读”)的达成上下下功夫,下足功夫,创设真正有趣的识字认物朗读环节,这节课就亮眼了。
朱老师今后教学思考的方向:如何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更科学的运用文本?文本的解读与运用,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可回避的重点!“用教材教”,首先需要把教材弄明白!综观朱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文本的解读与运用上还处于中间地段:较准确地理解文本,一般化处理文本。
低段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识字;要夯实识字教学,就必须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包括书写,所以,对于文本教学的过程,更要精简、精炼、精彩,不仅要读透教材,把握好低段文本教学的度,更应该深钻教材,合理取舍,找准方法,形成高效。
切莫只是带领学生平面地梳理课文,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而缺少对文本语言的深化和活化,让课堂缺少应有的亮点。
朱艳老师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评委共识:教态自然,端庄大方,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重视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如果对学生说话的语气柔和一点,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更融洽一些。
这是我第一次听朱艳老师上课,从朱老师的课堂表现我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位要求上进、认真努力的老师。
在整堂课中,朱老师对识字部分操作得是最熟练的,对孩子们的调动是最积极的,节奏是最流畅的,目标达成度也是最高的。
由此可见,朱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非常重视对识字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在学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年段目标把握不准,钻研教材不深入,设计的有些环节要求过高,问题过难,而老师的示范与引导又不及时充分,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很难达成既定目标,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因为……所以……”的句式造句;另外,朱老师的课堂对朗读训练较为重视,设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每一次朗读提出不同的要求,朗读之后应该及时反馈,中肯评价,这样才会有明显实效。
提出有待改进的几点,与朱老师共勉:1、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年段目标,课文重点、难点、特点、亮点,解决疑点。
每一次课,都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规律,哪一个语文老师钻研教材深入,把握文本、解读文本透彻,她在课堂上驾驭的就比较纯熟,而且这节课的方向不会错。
2、认真制定教学目标,提高写好教学设计的能力。
从朱老师提供的教案中,我发现了这些问题,制定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不全面,不清楚;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叙述是完全错误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块的目标与认知目标混淆了,还有,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3、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训练自己说话的语气与临场的反应和指导。
语气太刚,容易造成与学生的距离感;反应不敏锐就会跟着学生的思维跑;指导不及时,教学内容就会流于形式。
周昱谷老师执教《回乡偶书》对周老师的课堂,评委们有这些评价:普通话标准,声音好听;对朗读设计的层次感较强;如果能忘记教案,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能让课堂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低段古诗学习的阶段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此表述的核心是在低段古诗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意境体验,感受诗话的美。
可见,周老师对于低段古诗教学的把握是准确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陷入了文本深挖、肢解教学的误区。
周老师在引导或小结中,涉入了比较多的背景资料,使用了很多儿童生疏的词语或诗句,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还得不到与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指导朗读时,注重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些情动辞发,能够勾起学生的朗读兴致,而有些远离儿童生活认知,那些情感体验,实在是二年级的学生难以体会到的。
我关注到,周老师的课,只上了31分钟,而这31分钟,周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走下过讲台。
所以我对周老师的建议是,走下讲台,真正的做学生学习的导师。
从孩童世界出发,语文是什么?是工工整整的方块字;是课堂上的声声诵读,是字里行间里的真实体会;是老师专注的倾听,同学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观其神,听其语,懂其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要把教案记在心中而不是拿在手中,要善于把教学设计与实际学情巧妙结合,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创造课堂更美的意境;在设计课例时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深谙学习心理;在课堂上要科学履行“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与体验。
一节成功的课,决不能以“教”代“学”,以教师个人的感悟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拒绝独角戏,一言堂。
谭柳王魁老师执教《“红领巾”真好》谭柳王魁老师的课,是对低段教学目标把握比较准确的课例——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要把识字写字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谭柳王魁老师对字词的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叽喳蓬跃棱”5个生字,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造字特点,观其形、读其音、释其义,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识记,体现了指导方法的丰富和学生识记的自主;对诗歌中出现的AABB的词语,她没有深究也没有拓展,意在引起孩子对此类词语的关注,形成积累;教学最能给予我们启发的是对于“蓬松”一词的学习,通过摸挂件说感觉,达到轻松解词义的目的,再放到短语里读,继而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蓬松的物体。
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字词教学的丰富灵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实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是比较成功的指导。
谭柳王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1、独立设计,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认为,任何一个独特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晶,尤其是课堂中最精彩、最亮眼的环节一定要是自己的设计,以期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2、提高及时点评水平: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老师的语言也应是一次精彩的示范;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比如熟记过渡语,不随意增减,临时串词;制作课件要为教学服务,而不应喧宾夺主,影响学生的思维。
这都暴露了年轻教师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一面。
周虹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周虹老师是借班上课,她教态亲切,极快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课堂上情绪饱满,善于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还能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目的。
周老师的这一节课设计比较紧凑,呈现出来的整体感不错,对于高段字词的教学方法,体现得比较充分,或释义,或涵咏,或想象,或比较,都能结合具体语境,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想要和周老师探讨的是——《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注重引导但不牵引,严格要求但不压抑,注重启发但不端给。
短短的1 2个字,堪为“主体教育”、“生本教育”所应信奉的至理名言。
细细推敲周老师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先出示结论,再围绕结论自主探究,最后结论得到论证。
这种设计在逻辑顺序上是本末倒置的,学生的学习处在预设状态而不是临场状态,因而自主探究实为形式。
其次,因为牵得多了,在汇报交流中自己讲得也多了,因而学生自主感悟、自我习得的就少了,对文本的感悟就只能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浅层次理解上,学生真实的内在情感就难以被调动。
这也是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情绪不饱满、感情不充沛的内因所在。
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有过三次公开课的经历。
周老师的课,又引起了我对这一课的思考。
如果我们用2011年版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的要求来审视,我们在进行内容学习时,也应该随时注意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诸如标题上的三个字“圆”“园”“毁”,这是常见常用常错的字,前两个字如何区分,后一字如何书写,学生能不能一辈子都不再写错用错,是需要坐在学生凳子上动脑筋的。
在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怎样使用几个“有”字连接起来,学生能不能当场练习一下(有……也有……不仅有……还有……等等)。
其次是课后要求背诵第三段第四段,学生能不能背诵甚至默写,为什么值得背诵默写(有众多的美丽景点经典建筑,有历时的各个朝代的顺序)。
再次是读书明理的教学任务,不能够掠人之美,更不能像强盗一样掠夺抢劫,破坏烧毁,这是不得人心的。
我始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科知识能力应该是第一位,其次是智慧的启迪,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