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弘扬宪法精神,做守法公民”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2、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各位同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
具体时间是每年的12月4日。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
所以,为了更好地做到懂法守法,在12月4日即将来到的日子里,我们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宪法。
(二)主要内容
1、宪法的修订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颁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随后起草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四部,均以相应的年号作为区别。
现行宪法为八二宪法的2018年修正
版。
我国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五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
2、宪法的内容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共四章,分为: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3、宪法的意义
宪法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3)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4)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意义: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3)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宪法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我与宪法
(1)了解国家宪法日;
(2)了解我们身边的法律;
(3)学生谈一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法律;
(4)进行宪法知识问答。
(三)班会总结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
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