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1(扬州)、第3(徐州)、第4(商丘)、第9(海州)、第11(青岛)、第12(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

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

由桂系将领控制的华中"剿总"和由蒋介石嫡系将领控制的徐州"剿总"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实行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刘峙集团虽然装备优良,背靠南京、上海,交通方便,但其后方补给线脆弱,津浦铁路一旦被截断,就将陷于粮弹两缺的困境。

刘峙集团采取战略守势,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其歼灭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动向作了多种判断,认为在陇海铁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决定,徐州"剿总"放弃郑州、开封、菏泽、临沂、海州,缩短战线;将郑州地区的第16兵团东调,撤销第9"绥靖"区,其所属第44军由连云港海运南撤;华中"剿总"的第12兵团改归国防部指挥,由豫西南阳、泌阳东移确山、驻马店,准备转用于徐州、蚌埠地区。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灭的覆辙,于11月4日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略。

5日,顾祝同、刘峙召集军事会议,确定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

11月6日蒋介石下达命令,确定"华东战场方面暂取战略守势",并调整部署:将海州第44军西撤新安镇(今新沂),并归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由新安镇撤至运河以西地区;第3"绥靖"区由临城、枣庄向南退守韩庄、台儿庄地区;第13兵团由陇海铁路碾庄圩、炮车南移灵璧、泗县;第1"绥靖"区防守淮阴、扬州一线;第2兵团由商丘东移砀山、永城;第4"绥靖"区由商丘、马牧集南移固镇、蚌埠;第16兵团由柳河移至蒙城。

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第107军守备窑湾(今邳州南)以南段运河,第72军加强徐州守备,第96、第66军防守蚌埠、五河、盱眙。

第12兵团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

这样,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

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

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陈毅5月到中原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指挥作战)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敌,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

为了达到歼灭第7兵团的目的,应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

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

遵照上述指示,华东野战军作出部署:以7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主力围歼新安镇地区的第7兵团;以3个纵队及2个独立旅歼灭位于邳县(今邳州)地区的第13兵团一部,阻击该兵团东援;以3个纵队直出徐州东北台儿庄、贾汪,促使第3"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截断徐州以东陇海铁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

中原野战军的部署是:以4个纵队并指挥华东野战军的2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首先歼灭商丘地区的第4"绥靖"区部队,吸引第2兵团西顾,尔后以主力在徐蚌线(徐州-蚌埠)作战,攻占宿县,截断津浦铁路;另以2个纵队及1个旅侧击、尾击由确山东进的第12兵团,迟滞其前进。

此外,原准备渡江南下的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及桐柏、江汉、豫皖苏、江淮、冀鲁豫等军区部队,被赋予破击平汉、陇海、津浦铁路的任务。

11月7~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正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共同与这个庞大的集团进行决战,第1步歼灭该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第2步歼灭其余部于长江以北。

这样,淮海战役就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地区作战、支前等一切事宜。

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他号召中原、华东全军在总前委领导下,争取战役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歼灭第7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国民党军第7兵团发起进攻。

7日晨,第7兵团部率第25、第44、第64、第100军由第63军担任翼侧掩护,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经堰头、窑湾西渡运河。

华东野战军查明第7兵团动向后,立即改变部署,展开猛烈追击、截击。

8日,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第59军2个师、第77军1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第7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率第7、第10、第13纵队迅速越过第3"绥靖"区防地,于10日进达徐州以东、大许家以西地区,控制了阻援阵地。

向西追击的第1、第4、第6、第8、第9、第11纵队在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下抢渡运河,在第7兵团刚刚到达碾庄圩地区时,即从北、东、南三面逼近。

至11日,将第7兵团部和4个军合围于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并在窑湾歼灭其第63军。

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率第2、第12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经新安镇、宿迁向徐州西南迂回,13日在睢宁西北大王集地区歼灭第107军1个师,争取其军长孙良诚率1个师投诚。

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于11月7日对第4"绥靖"区部队发起攻击。

因该"绥靖"区已向永城、宿县(今宿州)转移,仅在商丘东南张公店地区歼灭其后卫第181师。

11日晚,中原野战军开始徐蚌线作战。

12日,第4纵队在徐州以南夹沟歼灭北调徐州的第16兵团后尾一部,14日在三堡歼灭第3"绥靖"区余部,并同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从南面、西南面逼近徐州。

16日凌晨,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克宿县。

至此,徐蚌铁路被截断,刘峙集团陷于孤立。

蒋介石得知第7兵团被围,即令该兵团就地修筑工事固守待援;令第2、第13兵团全力由徐州东援;以第16兵团守徐州;以第4"绥靖"区改编为第8兵团,指挥所属3个军;以第9"绥靖"区改编为第6兵团,指挥刚由东北撤至蚌埠的第39、第54军,沿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向宿县推进;令第12兵团到达阜阳后继向蒙城、宿县进攻。

任命刚从东北逃出的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协助刘峙指挥作战。

蒋介石如此调兵遣将,主要是为解救被围的第7兵团,并企图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地区同人民解放军进行决战。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针对上述形势指出:华东野战军的首要任务是阻止第2、第13兵团东进,歼灭第7兵团,然后争取诱歼第2、第13兵团几个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