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毕威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在贵州境布局的加密与补充,同时也是完善贵州省路网布局的需要。
同时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毕节与相邻地州市及所辖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幅提高沿线区域乃至贵州西北片区的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
对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毕节地区交通局委托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工作,该院于2009年3月编制完成《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4月,毕节地区交通局委托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接受委托后,根据本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项目组成立了由生态、大气、噪声、社会及环境经济评价等人员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组,于2月下旬走访了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县的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旅游局、林业局等单位,收集了有关的技术资料。
并对项目区域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实地踏勘,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下旬编制完成了《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评价目的本工程的建设将大幅提高沿线区域乃至贵州西北片区的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对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工程建设和运营将对该区域的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正负两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工程和环境现状,在采取有关环保措施的前提下,论证本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针对本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营运各阶段,预测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优化环境和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将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和评价结论反馈于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或减缓由于工程建设而导致的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该项目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管理提出实施行动计划,同时为沿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科学依据。
2 工程概况本项目路线方案全线采用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1.5m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拟建公路主要数据指标见下表。
拟建公路主要数据指标表主要控制点:起点龙滩边、坝口、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野马川、赫章、水塘、关塘、终点威宁周家院子。
路基横断面图3 环境现状评价3.1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1)项目所在位置为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县。
2007年末,两县一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分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4亿元、12.60亿元和20.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20.1%和13.1%;从三种产业比重来看,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导。
(2)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网系已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以城市客运站为中心、乡镇客运为依托、以村镇为支点的干线相连、辐射城乡的客运网络体系。
(3)拟建公路沿线分布最多的矿种主要是煤矿,其他还有少部分金矿、重晶石矿、萤石及锑矿。
据现场调查,拟建公路在毕节市境内由草坪井田煤矿区、草提井田煤矿区、千溪井田煤矿区、毕节众福煤矿矿区穿过,在威宁境内由威宁联办铅锌矿矿区、威宁拖猫山煤矿矿区穿过,对煤矿及铅锌矿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4)路线距毕节市城区、赫章县城、威宁县城较近,但距沿线经过的10个乡镇的城镇规划区均较远,不会对乡镇规划造成影响。
拟建公路与毕节市总体规划、赫章县城镇总体规划、威宁县城镇总体规划关系如下:根据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毕节、大方的城市规划将连成一片,其中包含响水工业园区、飞雄机场片区、小坝片区、海子街片区和老城区以及鸭池——草堤片区,你建公路仅从毕节市规划区西南部的鸭池——草堤西南边缘经过,基本不会对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产生干扰。
赫章县城规划为东部老城片区和西部百果片区,路线方案由赫章北面的高山山坡上通过,与赫章县城的高差在200~400间,与赫章县城的城市总规没有干扰。
威宁县城规划为西南部的老城区和东北部的工业区,路线终点位于威宁城北的周家院子,布设于城市规划区外,与威宁县城的城市总规没有干扰。
3.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植被资源拟建项目区域内植被区划属于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
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林等森林植被。
人工植被较多的树种是马尾松、松柏等;经济果木林树种有茶、等;农作物种类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烤烟等。
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可分为以玉米、水稻为主的农田植被;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以甘蔗、油菜、烤烟为主的灌丛;以马尾松、香樟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2)动物资源路线所经均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动物以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为主,野生动物一般为适应农耕地和居民点栖息的种类,种属单调,主要以鼠型啮齿类和食谷鸟类为主、林栖兽类稀少。
经现场初步调查及对当地林业部门的咨询,拟建公路沿线未发现受保护动植物。
(3)拟建项目沿线所经过的毕节市、赫章县及威宁县属贵州省毕节地区,毕节市总面积340845.8hm2,其中耕地面积138985.2hm2,赫章县总面积324951.6hm2,其中耕地面积87127.0hm2,威宁县总面积628957.2hm2,其中耕地面积215141.3hm2。
(4)拟建公路经过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及威宁县,沿线所经地区主要有草甸土、棕壤、黄棕壤、黄壤、紫壤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潮土、沼泽土9个土类。
(5)拟建道路所经地区属“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项目区域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云贵高原乌蒙山脉北段。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因此韭菜坪得名“贵州屋脊”;最低海拔457米。
区域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
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属浅、中切中山侵蚀、溶蚀、剥蚀地貌类型。
3.3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拟建项目跨越的水体为七星河、后河、天桥河,跨越水体均为地表水Ⅲ类水体,执行《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现有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及矿井水。
现状监测结果显示,沿线水体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4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本项目所经居民区、村庄周围基本为耕地和林地,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自然状况,现有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公路扬尘,人群生活和劳动所产生的SO2、CO和TSP等。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显示,沿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PM10日平均浓度值在0.087~0.144mg/m3之间,SO2日平均浓度值在0.029~0.057mg/m3之间,NO2日平均浓度值在0.006~0.011mg/m3之间,区域空气质量良好。
3.5 声环境现状评价拟建公路项目所在区域内大型工矿企业较少,乡镇企业数量较少。
目前沿线主要噪声源为现有公路交通噪声、居民生活噪声。
拟建公路工程区域评价范围内,大多为分散居民点,声环境质量优良。
本项目声环境现状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4a类标准。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表明,不受现有交通噪声影响的区域昼间噪声值在41.3~57.6dB之间,夜间噪声值在34.1~48.8dB之间,均能分别达到声环境质量2类标准。
此外,在受现有交通噪声影响的临路段,临顶兴公路段昼间噪声值达到了71.2dB,超过4a类标准1.2dB,其余临路监测点噪声值在59.8~68.5之间,未超过4a类标准。
据此表明受交通噪声影响的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差。
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4.1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结论随着本项目的建设与通车将加速项目沿线工业进程和经济发展,势必将带来地区生产总值中三种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在增长第二、第三产业比例的同时,第一产业的比例将有所下降,致使项目直接影响区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合理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就业人数,而且其构成比例也会发生较大变化。
在地区加速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将有更多的增长,而乡村从业人数将有所下降,三种产业从业人数彼列也将进一部得到合理调整。
本项目建设对于改善毕节地区公路网布局作用巨大。
而且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二横”,是我省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东接拟建中的国家高速公路杭瑞线遵义至毕节段和厦蓉线生机至毕节段,是国家高速公路在贵州省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项目未来还将向西延伸进云南,打通黔西北的省际快捷通道。
项目所在的毕节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例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天然花园”之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岩溶百科全书”——九洞天;高峡平湖——洪家渡水库(支嘎阿鲁湖)等等,而有“高原明珠”“鸟类天堂”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更是位于路线终点的威宁县城城边。
项目沿线还有贵州屋脊——韭菜坪石林风景名胜区;有面积40余万亩的中国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赫章国家森林公园等等,路线途经的盐仓还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乌江源远流长。
民族风情中的彝族火把节和歌舞阿西里西,以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彝族古戏“撮泰吉”等也是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把沿线的旅游资源快捷串连起来,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贵州西部的旅游资源、集约开发旅游产品。
4.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拟建公路总体上对自然生境的整体性影响较小,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根本改变。
(2)本项目占地造成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项目地区是少量的。
施工结束后公路绿化会补偿部分生物损失量。
总之,该公路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
(3)拟建公路区域经调查未发现野生动物栖息地。
(4)由于区域植被人工化程度较高,且植被长势良好,虽然公路施工对施工区邻近区域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其破坏的面积较小且是暂时性的,随着施工期结束及人为的恢复,工程建设对其造成的影响将逐步减弱。
(5)本项目对区域农业总体上影响不大。
但是,被占用的耕地将丧失原有的农业产出能力,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使农作物总产量减少。
建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良种、科学种田等措施提高产量,弥补因工程占地造成的农业损失。
4.3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工程废水排放,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