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论1.1区域概况衡阳市是一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湖南省八个省辖市之一,地处湘南中部,属丘陵地区,北邻湘潭、长沙,南靠郴州,西连邵阳,交通便利,是湘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商业重镇和旅游服务基地。

衡阳市分为雁峰、石鼓、珠晖、蒸湘、南岳5区,现辖耒阳市、常宁市、衡阳、衡南、衡山、衡东、祁东两市五县, 总面积15303km2, 总人口708.94万,其中城区面积559km2,人口约90万(其中常住人口70万,暂住人口20万)。

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9°C,年平均气压17.6mbar,年平均湿度78%,多年平均降水量1337.4mm,年最大降水量1753.1mm,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东北风。

春季低温多雨;盛夏初秋高温少雨;冬寒期短少有冰雹;全年雨水充沛,多集中于春末夏初。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该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城市总体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健康、持续、高效发展的需要。

衡阳市现有五马归槽、头塘、螺丝山、吉兴四处垃圾场,总面积31.14ha,其中,五马归槽垃圾场已填完,且已竣工封场;头塘垃圾场实际上是露天堆放,既无污水处理设施,又无土坝和排气系统,渗滤液随意排入附近鱼塘和稻田,经常与当地农民发生纠纷,并造成极大二次污染,无法正常使用;螺丝山垃圾场虽有一些防污排水设施,但不规范,现已填完;吉兴垃圾场是衡阳市第一个卫生填埋场,现已填埋垃圾6~7年,预计5~6年后填完封场。

由于吉兴垃圾场没有采取防渗措施,导致场区垃圾渗滤液不能集中收集,污水处理远远不能达到设计处理规模,根据现场踏看,渗滤液可能污染了场区周围的地表及地下水体。

随着衡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垃圾成分也越来越复杂。

据统计,2003年衡阳市城区日均清运垃圾量达800 多t。

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如不及时建设,5~6年后随着吉兴垃圾场的封场,衡阳市城区的生活垃圾将无处可去,这将会影响城市景观,恶化城市投资环境,制约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之衡阳市一直以来没有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达不到国家标准,废水、废气得不到妥善处理,严重影响城市生活环境,损害人民身体健康。

为适应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高质量的要求,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保证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社会稳定,选址建设新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彻底改变生活垃圾处理的落后状况,消除垃圾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威胁,尽快建立符合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大型垃圾处理场已迫在眉睫。

1.3 编制依据及原则1.3.1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防法》;(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17-2001);(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998-1997);(5)《城市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1995);(6)《衡阳市环卫设施系统规划》衡阳市规划设计院,1996年7月;(7)《湖南省衡阳市吉兴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8)《衡阳市吉兴垃圾场工程勘察报告》湖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第十二工程处,1995年1月;(9)衡阳市环卫处提供的地形图、生活垃圾量等基础资料1.3.2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规范及标准。

(2) 技术路线符合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垃圾处理场符合“四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的总目标。

2垃圾处理现状及建设规模2.1垃圾产生状况2.1.1城市垃圾来源及产量衡阳市的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余少部分为工业建筑垃圾。

人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0kg,全市城区年产生生活垃圾18.55万t。

根据历年统计,生活垃圾产生量随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增加。

见表2-1。

衡阳市居民生活燃料以煤为主,液化气为辅,加上部分建筑垃圾混入其中,因此,垃圾中煤灰、渣土等无机物含量较高,据环卫部门统计,无机物占80%,有机物占14%,其它占6%。

其成份详见表2-2、表2-3,到1997年,衡阳市将普及管道煤气,逐渐取代煤球,生活垃圾人均产量将有所下降,垃圾的成份及比例也将相应变化。

表表衡阳市的垃圾未经分选,由环卫部门直接收运,夜间到凌晨为垃圾清运时间。

衡阳市现有五马归槽、头塘、螺丝山、吉兴四处垃圾场,总面积34.14ha,其中,五马归槽垃圾场已填完封场;头塘垃圾场为露天堆放,现已造成极大的二次污染,无法正常使用;螺丝山垃圾场也已填完封场;吉兴垃圾场现已填埋垃圾6~7年,预计5~6年后填完封场,四座垃圾场的具体情况见表2-4。

据衡阳市环卫处提供的数据,衡阳市城区人口约9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70万人,流动人口20万人,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由1985年的10.47万t/a增加到2003年的29.34万t/a。

城市生活垃圾中易腐有机物质含量较低,约占垃圾总量的14%,而灰渣及砖瓦约占垃圾总量的80%。

垃圾年增长率基本稳定,从表2-1中可以看出,年平均增长率为5.9%。

随着衡阳市城区建设的加速发展及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居住条件、生活燃料结构(燃煤改用燃气)的不断改善,垃圾的成份及产生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衡阳市环卫处统计,2003年衡阳市城区日均产生的生活垃圾约804t,全年共29.34万t。

参考国内同类型城市生活垃圾的实际产生量,结合衡阳市历年生活垃圾的增长情况,以衡阳市2003年城区垃圾产生量800t/d为基准,预计衡阳市2004-2015年生活垃圾的增长率为6%,2016-2033年为3%。

采用下列公式对衡阳市未来十五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进行计算:W=W(1+r)(n-2003)式中:)W/t万—a预测年垃圾的产生量(tW/—a基准年垃圾实际产生量(万)r年平均递增率—n—预测年份计算出衡阳市城区未来20年生活垃圾的数量见表2-5。

本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规模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1)衡阳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情况从表2-5的垃圾产生量预测结果可以知道,2015年前(2007~2015年)衡阳市垃圾产生总量约为423.33万t,2016~2036垃圾产生总量约为1735.49万t。

2007年垃圾产生总量约为36.5万t,日均垃圾产生量为1000t;2015年垃圾产生总量约为58.77万t,日均垃圾产生量约为1610t;2036年垃圾产生总量约为109.32万t,日均垃圾产生量约为2995t。

(2)衡阳市生活垃圾组成成分根据衡阳市环卫处提供的资料,衡阳市目前所产生的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较低,仅占垃圾总产生量的14%左右,而灰渣及砖瓦却占垃圾总量的80%,详见表2-2。

根据衡阳市的城市发展状况,预计近年内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垃圾的组成成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不久的将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净菜进城,能源结构由燃煤向燃气转变,并采取集中供热,建筑废渣另外处理等,与目前的垃圾组分相比,将来垃圾的成分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即:垃圾中的无机组分明显下降,有机成分增加。

参照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垃圾组分情况,预计2015年后衡阳市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将达到40%以上。

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因素,初步确定本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规模为日填埋垃圾1000t。

2015年后,随着垃圾中有机组分的增大,可考虑对垃圾进行多元化处理。

3场址选择3.1场址选择原则及选址要求采用卫生填埋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由于其投资和工程量均较大,场址确定后不可更改,如因场址确定错误而污染环境,将造成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其影响在很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消除。

因此,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1)的要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必须遵循以下环境保护要求:1、填埋场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2、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影响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3、填埋场应与当地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一致;4、填埋场应具备相应的库容,填埋场使用年限宜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且填埋场应尽可能利用天然地形,如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5、建设地的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6、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距人畜居栖点800m以外,地下水水流向的下游地区;7、垃圾填埋场不应建在下列地区:(1)国家划定的珍贵动植物栖息养殖区、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区、生活饮用水源地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2)居民密集居住区;(3)填埋区直接与河流和湖泊相距50m以内地区;(4)专用水源蓄水层、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等;(5)活动的坍塌地带、地震区、断层区、地下蓄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3.2场址方案比较为了选好衡阳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场址,由市环卫处牵头,组织国土、规划、环保、环卫等有关部门对衡阳市郊区进行踏勘,初步选定3个进行方案比较,即朱马冲、塘冲、大王冲3个场址。

我公司于2004年3月会同市环卫处等有关部门对初步选定的场址进行踏勘,并作出了方案比较。

场址Ⅰ:朱马冲场址位于衡阳县樟木乡朱马冲,与107国道相距约400m,距市区约13km,场址设置符合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该场址位于城市规划区的北部,处于城市主导夏季风向偏东的下风向。

该场址四周环山,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方向基本持平,整个场地山势较小,场内相对高差最大不超过40m。

场址自然径流向东南方向,场内无固定居民住户,场址周围800m范围内零星分散一些居民住户。

场址内有塔新林场,无农田,南端有朱马冲水库,作为灌溉农田水源,水库南向为大片农田。

场内北边有国防电缆由东北至西南方向通过。

场址Ⅱ:塘冲场址位于衡阳县樟木乡塘冲,紧邻107国道,与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吉兴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仅一山之隔,距市区约14km。

该场址位于城市规划区的北部,处于城市夏季主导风下风向偏西方向。

该场址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山势较陡, 场内相对高差最大高达87m。

场址东北方向有一地势陡峭的峡谷,出峡谷为开阔的荷花坪,峡谷口约25m处有一小溪,自北绕荷花坪向西南方向流去。

场内自然径流向东北方向,最终汇入场址东北端的小溪。

场址底部为农田,四周为荒山灌木丛。

场址北边入口处有2户居民,东边出口临近107国道处有2~4户居民,除此之外,场址800m范围内无居住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