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作者:傅根跃陈昌凯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2月11卷1期文章【摘要】该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对传统测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探讨,认为传统测谎技术中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模拟研究的代表性与现场研究的准确性,(2)测谎检测非标准化产生的高“虚报”率,(3)测谎检测信、效度的衡量标准,信、效度的提高,(4)有效的防止反测谎。
据此,该文探讨了今后传统测谎技术可能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传统测谎技术心理测量模拟研究现场研究1 引言说谎是人类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
我们最近进行的一项儿童说谎发展研究证实,小到4岁的儿童就已经是老练的说谎者,或者说是“策略性说谎者”,他们能够根据听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可能知道儿童已犯过错)来决定是说谎还是坦白**。
尽管许多谎言并无恶意,然而确实也存在着大量的危害人类社会的罪过和谎话,例如通常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相当比例的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抵赖,否认犯罪或违法事实。
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与说谎进行着斗争。
在我国,近年来测谎技术在司法、刑侦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是日益高涨和迫切。
但自1981年引进第一台测谎仪[1]以来,尽管可以发现不少测谎的成功案例,却几乎难以检索到我国自己的测谎理论与实验研究文献。
由于缺乏中国人自己的说谎与测谎实验研究的支撑,测谎技术的应用价值自然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而在我国开展说谎与测谎研究是迫切而又必需的。
鉴于这一状况,本文拟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方法及测量学研究现状作一回顾,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测谎的原理测谎技术是将心理学、生物医学、侦察讯问学及电子电路技术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2],对个人内心隐瞒意图和状态进行探测的一门科学。
.“测谎”并不是检测谎言本身,而是要检测个人想隐瞒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理指标的变化。
因此,科学地说,“测谎”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测试”,而传统的多导测谎技术,就是通过对多种生理自主反应指标的测量(通常为皮肤电反应,血压,心率,呼吸节律),来推断被测者说谎与否的心理测验技术。
其基本假设就是被测者在说谎时,会出现一些自主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以及一些行为上的变化。
出现这种反应变化的原因可能有3个[3]:第一,害怕——说谎者害怕失败。
谎言一旦被识破,说谎者就将面临个人的人身或经济上的损失。
正是由于其害怕谎言被识破后的这一结果,便会产生特殊的心理应激情绪,这种情绪反应刺激其身体的自主神经,就表现出了生理指标的变化。
第二,认知——道德冲突引发应激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定位,并且基本倾向于说实话。
然而,当人们觉得说谎能避免麻烦或灾难时,便会尝试说谎去摆脱困境。
面对这种道德冲突,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矛盾心理,进而导致自主神经的活跃。
第三,条件反射。
当罪犯被问及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问题(如犯罪现场的情况、犯罪凶器)时,容易产生与犯罪过程中相同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兴奋)。
这种情绪体验激发自主神经的兴奋性。
无论基于上述何种原因,被测者说谎时,其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引起几个主要生理观测指标的变化。
通过多导生理描记仪,便可将这种异常的自主生理反应记录下来,进而判断被测者说谎与否。
3 常用的传统测谎技术与方法在审讯罪犯中常用的测谎程序是准绳问题检测(control question technique, CQT)和犯罪知识检测(guilty knowledge test, GKT)。
准绳问题检测准绳问题检测法(CQT),是由John Reid在1947年提出并开始使用的。
这种方法是由最初的相关-无关(RI)检测法发展而来的,而这一发展应该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早期的RI检测只包含2类问题,一类是与评估内容无关的问题,如“你今年是20岁吗?”(I问题),另一类则是与评估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吸大麻吗?”(R问题)。
这种方法的理论假设是:有过不良行为,并且予以否认的人,对相关问题的反应要比无关问题更加强烈。
设计无关问题也就是为了探测某种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以便将被测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与之相比较,作为推定被测者是否说谎的根据[4]。
也就是说,在无关问题基础上,通过比较相关问题所诱发的自主反应模式,来识别说谎的人。
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相关问题所激发的生理反应,不能直接用来判断被测者究竟有没有说谎。
有时即使被测者说了谎,也并没有很特别的生理反应。
另外,当被测者面对重要的相关问题时,会感到一种威胁,从而产生比无关问题更强烈的生理反应。
这就使得RI检测的虚报率(即把无辜者判断为说谎者)大大上升[5],在Horvath(1968)[5]的报告中,竟高达100%,所以,并不能简单地用RI检测来判断被测者究竟有没有说谎,准绳问题检测也就应运而生。
为了克服RI检测的弊端,达到更好的测谎效果,Reid与其同事提出了准绳问题检测,并在刑事审讯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CQT与RI检测最大的差别就是增加了一种准绳问题,准绳问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与所要检测内容无关的问题,但它却是施测者已知的,并涉及到某些被测者切身事件的问题,如“你从没有拿过一样不属于你的东西吗?”准绳问题对于无辜者来说,在感情上有很大的激起作用,正是它为检测被测者的诚实与否提供了关键的依据。
CQT的基本假设认为,对于无辜者,准绳问题应诱发出比相关问题更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说谎者,则相反。
因为说谎者与无辜者都想通过测谎,那么说谎者会更关注于相关问题,从而在调查中他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其对相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准绳问题强烈。
相反,无辜者对相关问题所做的回答是诚实的,所以其对相关问题并没有多大关注,但对准绳问题的回答却是不真实的,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回答真实与否,同时他又认为这些问题对检测其诚实程度很重要,因此,其对准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相关问题更强烈。
如果检测结果在两类问题上反应程度没有明显区别,或是缺乏一致性,则不能推断出确定的结论。
通常,CQT包含几个步骤[6],所有的被测者先要进行一个持续30至90分钟的测前会谈,这个会谈是为了编制准绳问题的。
然后是第一次CQT多导检测,这个测试是用来让被测者确信多导检测有效性的。
一般是让被测者从一副牌中抽出一张,记住这张牌,再放回去。
然后施测者说一些牌的名称,要被测者都做出“否”的反应。
当被测者做出反应的同时,施测者假装对其多导生理指标进行记录与评估。
在做完最后一个反应之后,被测者正确地指出被测者所抽的那张牌,并宣称是机器揭示了这个选择。
接着是第二次CQT多导检测,即正式的测谎检测。
如果这一检测的结果,显示被测者是诚实的,那么就做出被测者无辜的结论;如果显示被测者在说谎,那么施测者可审问被测者,使其供认出所犯的罪行。
Reid和Inbau[6]报告说有25%的被测者被清楚地区分为诚实或欺骗,对剩下无法得到确定结论的75%被测者,进行其它类型的进一步检测后,还有10%的被测者依旧无法得出确定结论。
[NextPage]CQT是目前在各领域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测谎程序。
犯罪知识检测犯罪知识检测(GKT),是Lykken(1959)引入的一种替代CQT的程序。
Lykken发展的这种检测是基于以下假设[6]:(1)犯罪调查的任务是将罪犯与无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检测说谎与否;(2)罪犯所知道的有关罪行的知识是无辜者不具有的;(3)罪犯在识别到与犯罪有关的独特信息时,将会产生生理上的激起反应。
因此,犯罪知识检测的基础,是罪犯与所犯罪行的重要部分有着认知联结,检测中的关键项目只会使那些知道罪行的人产生自主性的生理反应。
GKT不像欺骗检测那样依赖于关注诚实与欺骗的直接问题,而是努力要检测出被测者是否了解某些罪犯才知道的具体知识或信息。
所以在知识检测中,被测者对问题的回答不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且要其在几个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如“小偷开的是红色的车吗?小偷开的是蓝色的车吗?小偷开的是黑色的车吗?..”。
然后通过分析被测者在选择答案时,对每一个备选答案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知道犯罪信息。
每组问题通常有6个选项,第一个选项一般是无关的,主要是起缓冲作用,这也是由于刺激序列中的第一项常会引起较大的生理激起,而与选项本身的显著性无关。
其它需要评定的选项包含一个相关项,4个控制项。
这个检测中的控制项,与CQT中的准绳问题不同,实际上它是为鉴定被测者对相关项的自主反应有多强,提供了一个指标。
一些犯罪模拟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检测方法对“罪犯”的鉴别率从70%到100%(平均值为88%),而虚报率在5%以下[6]。
但是,GKT并没有广泛的应用于实际之中,这可能与GKT对检测条件要求非常严格有关。
GKT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犯罪中的重要细节不让公众和各个特殊的嫌疑人知道。
光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而且,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某些犯罪的知识和信息常常出现扩散现象,即为普通群众所知,这又给犯罪知识检测造成困难。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美国,犯罪知识检测的信效度就比较低,因而无法使用检测的结果作为判断真伪的标准[3]。
两种测谎程序间的比较CQT与GKT最大的不同,与被测者在多导测谎中的激起或焦虑水平有关。
CQT使用的问题是责问性的、指引性的、附带情绪的,要求被测者直接否认,而这些问题又经过精心设计,来提高被测者的关注与焦虑水平。
相反,GKT没有使用附带操作或情绪的问题,由项目或问题所激发的生理反应反映了不同刺激的暗示价值,以及被测者对特殊项目的注意水平。
因此,在测谎中整个的生理激起水平可能比CQT更高一些。
CQT更可能产生与“防御”相关联的生理反应,而GKT得到的却是具有更多“定位”特征的生理反应。
防御反应通常是在感知到威胁时做出反应。
定位反应则一般是由刺激的新奇性和暗示性所激发的。
其本质在于定位反应表示对刺激注意的增加,而防御反应却代表要避免痛苦刺激的倾向。
据此,有研究者认为诚实或说谎与否,在2种不同的测谎方式中,有着不同的生理反应特征[7]。
在CQT中的对非难问题的反应通常为心率加速和血压升高,而GKT中典型的生理反应则是皮肤电传导和血通量的增加。
当然,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论证。
另外,与CQT中常出现无法判断的情况不同,在GKT中不使用“不确定”这个概念范畴[7]。
为了通过测谎,被测者要努力对每个项目做出相同的反应,这就有可能检测出某些相关信息。
虽然在实际中所有的“中性”项目对被测者不可能具有相等的心理意义,但对一个或更多的控制项目不恰当的强烈反应,可以让施测者怀疑被测者正在使用反测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