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近年来,手机媒体迅速发展,手机媒体传播已经逐步走向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历史进程,从而成为新兴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

在公共信息传播表现上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手机最初的功能只是通话的工具, 是人际交流中重要的传播媒体。

然而, 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手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手机逐渐显现出大众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时至今日, 从人数来说, 全国已经有超过4.6 亿的手机用户。

从技术来说, 手机也已经昂首进入了“3G时代。

人们不仅可以用手机通话,还可以通过手机收发短信、彩信,收发E-mail,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电视电影,还能应用WAP及GPR享受无线上网服务。

手机正在由原始的语音通话功能逐渐转变成为利用手机短信及手机上网等功能来传递信息的新型传播媒介。

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诸多特点, 同时还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便携、互动、定向。

因此, 有学者将手机定义为多媒体的、交互的, 可以随身携带的大众媒体。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

报刊、广播、电视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 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 实际上是把人给“淹没”的。

手机媒体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连接, 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 而是“人的延伸”。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的媒体,在传播公共信息中体现了突出的优势,如:(1)传播主体的自主性。

当其他媒体面临壁垒和被动时,手机媒体的自主性则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延伸”。

(2)高度的便携性。

手机媒体与人之间几乎相伴相随的密切联系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

这也实现了手机媒体所传递信息的高时效性。

实现了人与媒体的高度合一性。

3)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在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是网民数的4倍;全球电脑用户则只有手机用户十分之一。

(4)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

5)多媒体。

手机真正成为大众化媒体的催化剂是3G,在3G基础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均可以实现。

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手机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写了媒体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讲,它“第一次实现了传受双方自由、自主的沟通,点对点之间的流动成为现实”。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传播特征使分众传播成为可能手机的原始功能是进行人际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手机传播已呈现出诸多大众传播的特点。

而大众传播中一旦加入了人际传播的元素,信息传递的流程将会变得复杂。

而导致这一流程复杂化的,是手机的转发功能。

手机连接的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一个人可以利用手机的转发功能,将接收到的信息很快传递给他的社会关系网中的成员。

大众传媒发布的信息经由人际通道,可以惊人的速度和无法预测的方向在人群中扩散,这样一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通过手机的转发功能实现了共振。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自人际渠道的消息,也可能在一定情况下成为大众传播的议题。

手机传播中的人际渠道信息通过不断被转发,就可以导致人际领域的信息快速扩散,从而形成类似于大众传播的效应。

与此同时,手机使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过程相互交错,彼此影响。

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向他人发布信息的方式,加剧了传播的泛中心化趋势,“这一方面消解了大众传媒在信息制造和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促进了信息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当大众传媒未能及时公开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信息时,人际关系网络中散布的流言可能在一定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人们的社会行为。

”2“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学领域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得“碎片化”过程中的小众得到满足,从而实现“分众传播”。

碎片化是指当社会阶层分化的时候,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也在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的群体。

旧的阶层不断分化,新的阶层不断涌现,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及利益诉求的差异日益明晰化,每个群体都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职业特征。

另外,除了阶层的划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也是区别不同群体的标识。

由此,各个阶层和群体消费习惯和需求的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3传受双方角色模糊,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挑战我们通常把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以后的时代划分为两个媒介时代,第一媒介时代是指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一种“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代。

第二媒介时代则是一种可能促成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生产的替代模式,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为契机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

正是这种模式,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合二为一。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是固定且稳定的,有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机构,大规模地传播信息。

在这样的信息强势面前,普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手机媒体出现以后,受者不再仅仅处于被动接收地位,想看某个节目,不必在某一固定地点或固定时间收看。

另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作为某一事件的当事人或旁观者,将信息发布出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者。

目前,大部分手机可以录音,还可以拍照,可以上网,普通人利用手机可以完成一个记者和编辑需要做的全部工作。

6手机媒体的信息传递有效性手机媒体信息落点明确,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手机的私人拥有使手机媒体传播信息论点明确, 可以直接关系,从“百万人同发一条短信”事件的高号召力中就可见一斑。

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具有一定作用,但信息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被接受或吸收,即信息有效性,则取决于它与特定受众之间的匹配。

手机是私人工具,在十分相知的人们之间最能发挥功能,因此,传受双方通常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或原有人际关系的延伸) ,这种非制度性传受关系使得其可以跨越大众传播中存在的社会障碍和心理障碍,具有高可信度的心理优势。

而手机媒体的传播活动又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可控性,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这也是手机传播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它大幅度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7手机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手机大大拓展了人的生存空间,社会中离散个体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进一步消解了“大众”的概念,提供了媒介使用者发挥自我能动性的可能,传统传播中“中心—受众”二元结构因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平台上传播控制与传播层级的划分。

手机的信息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其私人化和隐秘性的本质使得信任度高,传播效果明显。

而互动性则使用户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单向的传播方式开始转变为网状的交互性模式。

参与式的信息交流环境使手机用户处在信息传播权与信息接受权平等的位置上,而传播权的普及有利于公众能够得到更多全面的多元化信息,品头论足、针砭时弊都变得简便可行。

这些优势使手机在行使大众传播的模式时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手机建立起了一种平面化、无层次、无壁垒的传播环境,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层级划分。

四、手机媒体的发展顺应了媒体移动化的大趋势通过对当今传媒发展中各种新传媒形态、新传播手段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发现,媒体移动化是目前的大趋势。

目前的手机移动通信与传统固定电话通信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固定电话通信不得不固定在一个地点,而手机移动通信则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联系,使人们摆脱了“固定”的束缚,联系更加便利,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

④手机移动通信工具的出现及其与传统媒体形态的结合,很好地顺应了媒体移动化的趋势。

从最早的短信新闻播报,到目前种类繁多的手机报形式,以及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逐渐普及,一条新的价值链正在形成,诸多产品形态也在融合中不断分化,形成新的产品链条。

这更进一步拓展了移动媒体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舆论格局。

学者陆小华就坚定地认为,媒体移动化是不能忽视的历史趋势。

⑤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传媒生态圈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也在通过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和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不断地维持着媒介系统的动态平衡。

新的因素出现时,现有的平衡便会被打破,通过一番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之后,会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并在一定时期内运转下去。

手机媒体的出现便是这样一种新因素,它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格局,使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手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和广告份额,还间接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消费能力和兴趣。

我们知道,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手机媒体的出现导致很多受众与传统媒体渐行渐远,转而投入新兴媒体的怀抱。

在迅速占领青年人群体的受众市场的同时,手机媒体还以纯信息和纯商业的姿态占据了另一个竞争优势,即跨媒体和跨地域传播。

手机传播的多媒体化特质让人感受到的是对综合感官的立体“按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拥有手机媒体,信息便会如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所谓“二次销售”理论,就是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获取媒体内容收益,然后把受众打包出售给广告商,赚取广告利润,也就是说,媒体是在拿受众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

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可以通过与手机媒体的结合得到改善。

这可以从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的火爆窥见一斑。

“超级女声”节目通过传统媒体制作播出节目,吸引受众观看,同时鼓励受众发送手机短信积极参与,媒体一方面从广告商那里兑现观众的广告价值,另一方面与服务商分享受众参与带来的丰厚利润。

对于曾经严重依赖广告收入的传统媒体来说,与手机媒体的联姻无疑会“合则两利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哪项科技能像手机一样渗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只要他具有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他需要传播,他就可能与手机结下不解之缘。

想当年比尔·盖茨曾因为乞丐居然有电子邮箱而大发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