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与第一章

绪论与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点(其中带“★”者应作为要点中的要点来理解和掌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

(参考教材P4—P6第1段)●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

(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

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又叫做“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备了必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材P11-P14)①“列宁主义”阶段的发展。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参见P12—P14)③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补充)★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显著特征和生命力根源(补充)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科学(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迄今为止科学性程度最高的人类解放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强调为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在根本上的不断改善(解放)而奋斗.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本表现1、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和思考人类解放问题,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参考:教材P14-P15之“首先”、“其次”两点论述)2、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而科学的政治立场。

(参考:教材P15-P16之“首先、其次、最后”三点论述)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具有科学的根本理论品质。

(参考:教材P16—P17之“首先、其次、最后”三点论述)。

4 、致力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科学而又充满革命性的社会理想。

(参考:教材P17-P18,并结合对本课程最后一章的学习来加深理解)本绪论复习思考题:1、应当如何理解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本章作业:另文印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从本章开始,进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内容的学习。

其中,本章和随后的第二、第三章,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们是随后各章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物质世界及人类实践活动(教材P27-P39﹢P56-P57)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1、世界观及其两大根本问题★①世界观: 对于世界的总的、带根本性的看法或观点。

例如:A、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之间,有没有统一性?如果有,究竟统一于什么?这种统一性与人的主观想法(即哲学上说的“意识”、“思维”、“认识”、“精神”等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B、世界上的事物是处在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呢,还是彼此互不相干、永恒不变的?C、如果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有相互联系并且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那么,使这些事物相互联系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世界观的两大根本问题(补充)问题一:世界是什么?(即前面的问题“A”)问题二:世界怎么样?(即前面的问题“B”和“C”)2、方法论:即关于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理论。

(补充)3、哲学①哲学: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之最一般(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②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最根本、具有最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参见教材P27-P29)1、哲学基本问题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①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思维(意识、精神)和存在(物质)谁更根本、谁是第一性的?(亦即上述世界观第一大根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归根结底,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对“归根结底思维和存在谁更根本、谁决定谁?”的问题上的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之间的对立,凡认为归根结底物质(存在)更根本、物质决定意识(思维、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对“归根结底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的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之间的对立,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哲学上可知论;反之即是不可知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标准。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上述世界观第二大根本问题上两种根本不同的看法之间的对立)①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的相互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之中,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永恒发展,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世界,或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彼此相互孤立、本身永恒不变,或者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影响。

形而上学的代表性语言: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贵话。

③注意区分辩证法和诡辩论: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区别,诡辩论则完全否认事物的稳定性和区别。

例如: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代表性语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等等。

古代相对主义诡辩论的代表性语言:“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与真正的辩证法和可知论内在统一的真正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补充)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万事万物(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事物)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世界万事万物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世界;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真正辩证的世界观: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联系和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整体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永恒发展; 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性。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可知论的世界观:无限发展着的人类归根到底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物质世界归根到底是能够为人类所知的。

四、“物质”和“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参见教材P30—P32+P56-P57)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准确含义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参见教材P30第一段,有补充)也就是说:“物质”是相对于作为认识或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即作为“我”们的人)的主观感觉或主观意识而言的事情;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感觉或主观意识而言,“物质” 所具有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亦即在“在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感觉或主观意识之外客观实在着” 。

所以,归根到底可以说: 所谓“物质” ,就是在作为认识或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主观感觉或主观思想活动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一切事物。

②“物质” 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①“意识”概念的准确含义(什么叫“意识”?补充):“意识”:作为认识或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思想活动及其结果。

★②意识的本质●从其起源来看,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其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本质上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从其内容来看,意识本质上是客观事物(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P31第一段结尾所引用的马克思的著名论断)与此相反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观点:所谓客观物质世界,归根到底是受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意识状况决定的。

“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近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语);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中国宋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语)。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补充概括﹢教材P56-P57有关论述)①物质决定意识(从上述意识的三方面本质来理解和说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参见教材P56-P57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论述)③为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参见教材P58-P59)●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敢于和善于实践;●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