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优质PPT】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优质PPT】


(二)“以”字的用法: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
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
项是( D )
A. 会理宾解客常大见宴文言会实:适词逢在,文正中赶的上
B. 众含妙义毕。备
毕:全,都
怎么考? C. 几欲先走
D. 满坐寂然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 B.
先万帝 钟理不 于解以 我臣 何常卑 加见鄙焉 文言卑鄙加虚::词语虚言报在行文为恶中劣,不道德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 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 家》)
(三)“之”字的用法: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考什么?我要明白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文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概括
题目设计及分数配置:(15分)
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 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分) 13.筛选文中的信息。 (3分) 1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6分)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 世家》)
(四)“其”字的用法: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 “它(们)”。例: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 (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石阡县第二初级中学
2018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九年级语文学科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探究答题方法 3.提升答题能力
《鱼我所欲也》 (2010年铜仁市中考)
《出师表》 (2011年铜仁市中考)
《愚公移山》 (2012年铜仁市中考)
《陈涉世家》 (2014年铜仁市中考)
《鱼我所欲也》与《出师表》 (2016铜仁市中考)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C.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D.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常用虚词及用法:于、以、之、
其、而......
(一)“于”字的用法: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未尝 不叹息痛惜于桓、灵也。(《出师表》)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核舟记》 (2013年铜仁市中考)
《醉翁亭记》 (2015年铜仁市中考)
《口技》 (2017年铜仁市中考)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什么?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考查知识点:
1、通假字 2、词的古今义 3、一词多义字 4、词的活用 5、特殊句式
虚词考查及其形式
1.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 群响毕绝
哀转久绝
B. 两股战战
屠自后断其股
C. 撤屏视之
公将鼓之
D. 于厅事之东北角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C. 乡为的身意死而义不和受 用法乡。:通“向”,从前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筹:喝酒用的酒杯(酒杯和酒令) C.佳木秀而繁阴 佳木:好的树木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记述
(五)“而”字的用法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十二章)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 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 语》十二章)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
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 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 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 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 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