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群体概述个体、群体和组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群体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组织行为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研究群体行为,首先须要从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和功能入手。

第一节群体的含义与特征一、群体的含义群体是指一群有共同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都可以称为群体。

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群体,往往是那些比较具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群体,即小群体。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群体。

群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众多的群体。

群体活动特征并非人类所特有,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生活特征。

生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生活在地球上的50多万种昆虫中约有1.5万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简单的分工,如在1万种黄蜂中,就有1000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运水、找粮、搬泥、看护等简单的分工。

至于鸟类成群栖息和猿类结群而居的群体活动则更为人们所常见。

总之,群体活动是整个动物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人类的群体与一般动物的群体有不同,一般动物群体生活是遗传的结果,而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

(1)活动。

一个群体能够持续存在,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群体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表明自己现实的存在。

(2)相互作用。

群体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交往,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感情。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群体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如图6—1所示。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期望他参与群体,学习群体规范;等到个体产生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他就开始自觉的参与社会群体。

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倾向是群体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群体能使人们完成一件单个人所难以完成的事情。

比如,单个运动员不能打赢一场足球赛。

要取得足球比赛的胜利,必须组成一支能够互相配合的球队。

群体比个人能更有效地实现某种目的。

此外,人是一种有丰富感情的特殊动物,他们需要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与互慰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

出于这种原因,群体才应运而生。

由此看来,群体是人们追求需要的满足才促使人们结成的。

二、群体的特征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如影剧院中的观众、互不相识的同车乘客等。

这些人虽然也是一群人,但并非群体,因为他们不具有稳定的社会关系。

只有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的人群才是群体:1.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本能的行为。

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为适应外界环境生存的需要面产生的。

处于原始状态下的人类为了抵御食肉动物的袭击,为了采获食物,就懂得了共同的群体生活的意义,他们只有相互合作,共同帮助,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这种行为模式是人类群体活动经验的积累和选择的结晶。

它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又通过人们的言行和记忆传递下去,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另一方面,群体的社会性还表现在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与角色,如一个正常家庭,通常由父亲、母亲、若干子女组成,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姊妹关系都是确定的,不可随便混淆。

他们各自的角色和角色所要求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标准。

这就使群体内的成员与群体外的人可以通过某种标志或特征明显区别开来。

2.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任何群体要维持其生存、发展和维持其成员间的关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共同利益得以实现,这就是群体规范。

通常我们所说的“家规”就是群体规范,工厂、公司、政府机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也都是群体规范。

只要深入观察我们所处的群体,很快就会发现,无论是家庭、邻里等简单的群体,还是工厂、机关等内部复杂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有着成文与不成文的区别罢了。

群体的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要遵守的,它使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得以协调进行.并使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与利益得以实现。

3.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这种群体归属感.又称群体意识,就是成员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一旦群体意识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之外的人有了明确的区别感。

群体成员进行交往活动就能在心理上发生共鸣,产生一定的情感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成员间的活动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并能彼此相融,建立起共同的心理意识。

4.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交往关系。

群体个的人际关系是以彼此了解并有着共同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的。

这些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人们不可能在转眼之间彼此达到感情上的依恋、思想上的牵挂和利益上的一致。

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相处的时间愈长,交往愈频繁,他们被此了解愈深,感情愈牢固,关系愈密切。

如夫妻之间的恩爱、师徒之间的友谊,同窗好友的感情以及乡亲邻里的关怀往往使人终身难忘,回味无穷。

第二节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一、群体的类型群体的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现实社会个的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由于人们对群体的含义的理解不同,以及研究的角度不同,因而对群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常见的群体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划分是由美国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萨姆纳在其著作《民俗论》(1906年)中首次提出来的。

他认为,内群体就是某些人们所属的群体,这些人们经由群体获得自己的“利益”和“感情”,群体中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和较强的同类意识。

外群体就是人们所不属的群体,这些群体对于另外的人来说,没有与他们相关的密切的利害关系,因此,人们对这些群体往往抱以冷淡、怀疑、蔑视甚至敌视的态度。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这一划分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1909年)中首次提出来的。

所谓初级群体也称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具体形式有家庭、邻里和游戏娱乐群体等。

次级群体就是人们通过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很少甚至没有直接交往,相互关系具有“匿名性”,其具体形式有企业、社团、政党等。

我们所说的社会组织就是次级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所谓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对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并多是明文规定,有相对固定的成员及规模的、为实现某一特定任务而有意组织起来的群体。

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科室等。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无正式规定的、自发产生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而是靠好恶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之所以出现,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

非正式群体一直都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

事实表明,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一致时,或者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它就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

反之,则会引起两种群体间的冲突。

一旦非正式群体拥有足够的力量,它会明显地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

4.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这一分类法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提出的。

所谓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也称为实际群体或实属群体。

如个体所在的学校、班级、车间班组、足球队等。

所谓参照群体是指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准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也称假设群体。

需要指出的是,个体所参加的群体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参加了某个群体,却把另一个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如某人进工厂当了工人,但他一直喜欢搞文学创作,常常与一些作家交往,久而久之,他便把当作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仿效作家的行为方式。

作家群体便是此人的参照群体。

5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这一分类法是我国一些社会学研究者提出的。

他们认为,以上的分类法都是从个人出发来将群体分类。

而从社会的角度对群体进行分类,依据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可以把群体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等。

所谓血缘群体,就是因婚姻和生育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其基本形式是家庭。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家庭是最早出现的人类群体形式。

血缘群体有家庭和家族两种形式。

所谓地缘群体,就是因长期相邻居住而结成的群体,其基本形式是邻里。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地缘群体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由于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带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又以土地为基础。

因此,人们为了谋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以土地为纽带而结成共同群体。

所谓趣缘群体,就是因人们的兴趣相同而结成的群体,它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为此人们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加老年人养鸟、养花、下棋、打牌等娱乐群体。

这种群体的特点是其结构较松散,活动的时间也较分散,一般活动在节假日、星期天及其他闲暇时间进行。

所谓志缘群体,就是因人们的共同志向或信仰相同而结成的群体,如党团组织。

共产党员为了追求共同的志向.向往共产主义并努力去实现这种目标而组成中国共产党。

广大党员为了实现这种共同的美好志向而团结奋斗。

二、群体规模1.群体规模的研究结论群体规模即组成一个群体的人数多少。

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曾被广泛研究,发现有如下结论:(1)小群体(7人以下)比起大群体往往内聚力更强,更倾向于寻求一致性。

原因是小群体中的人们互相联系多、关系更加亲密。

而大群体就没有这个优势.因此大群体的发展需要更长的时间。

(2)随着群体现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感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在大群体中个人得不到多少关注,参与的机会也少。

而在小群体中,参与的机会较多,并且存在其他的激励因素。

如小群体成员更能体会到工作的完整性和感觉到归属感。

(3)大群体比起小群体决策速度馒。

因为大群体人多,意见分散,要作出选择比较困难。

然而,在群体规模和绩效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群体规模本身受群体任务性质的影响,一般复杂的任务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成。

一个小型工作群体的规模应该多大,其成员人数应有多少,这是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