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治法探讨赵仁1,李卫强2,3,朱西杰2,3(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宁夏吴忠751100;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作者在临证中提出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脾胃病;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60-02收稿日期:2012-08-12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赵仁(1965-),男,宁夏海原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通讯作者:李卫强(1974-),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脾胃论》提出“人以胃土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因此,脾胃病的合理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现总结如下。
1脾胃病平衡疗法《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
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
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
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
”《医学读书记》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万物之体。
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
因此,脾胃病治疗上的用药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1.1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脾胃属土而喜甘,故欲补脾胃,则多以甘药调之,《内经》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的记载。
但脾胃病多用甘味,极易碍脾滞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即是说过食甘味则可致脾土损伤,子病及母,引起心系病变;土不制水则伤及肾气,面色黧黑,肾气受损。
因此,临床治疗中,在应用党参、茯苓、甘草、大枣之类甘味药物补益脾胃时,还应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白豆蔻等行气之品。
另外,对于脾胃有热之证,临证使用黄连、蒲公英、薏苡仁等苦寒之品清热时,若过于寒凉,又可损及中阳,使脾胃功能降低。
因此临床少用寒凉,且不应久用,应适当加入辛温之品,以制约寒凉之性,方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之类寒热并调。
1.2升降相依、升降不可太过升降之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如脾气下降,中气不足,症见倦怠嗜卧,气短乏力,当用升降之法治疗。
但在用药时不可升之太过,强迫脾气上升,或柴胡、升麻之类升药过量,服药时间过长,又易触犯胃气,使胃气上升,胃失和降,则胃气不降,脾气亦难以升发,气机升降失常,胃肠功能下降。
再者脾升太过,还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心气的下行与肾水相交,出现肺气上逆和心肾不交。
同样应用旋复花、代赭石、柿蒂等降胃气之品时,亦不可降之太过,恐其影响脾的功能。
1.3寒温适宜、不可过寒过温脾胃在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况且日日饮食,易于损伤,导致功能下降,出现虚实夹杂和寒热错杂之证。
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寒、热药物时,要顾及脾胃。
脾为阴土,得阳则运,宜温宜燥,胃为阳土,得阴始安,宜凉宜润。
如果温药太过,易伤脾阳,寒药太过,又伤胃阳,所以在使用温药的时候,应该甘温相合,补脾气、温脾阳;苦温相用,燥化脾中湿邪;辛温合用,温化脾中寒邪。
使用寒凉药时甘与凉合,滋养胃阴;苦与凉用,清泻胃火,酸凉相合,收敛胃阴。
1.4胃宜通、脾宜运,通运必须相合脾胃属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胃以通为贵,脾以运为昌,通运正常则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血流畅快,肌肉充实,体态安健,不管何种疾病,只要脾胃通运正常,均可得到治愈。
如果脾阴不足,只注重滋补营血,不照顾到脾运,虽补亦难奏效,又可妨碍脾气。
胃阴耗伤,亦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胃的通降功能下降,而出现胃纳失常。
1.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理应得当由于脾胃的特点为多气多血,出现病变易多虚多实,如见虚实挟杂之证,临床治疗,应遵循《内经》之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合理补泻。
2脾胃病时间疗法《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肠)胃病发病时间学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古人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
”王冰注曰:“纳水谷化津液,灌溉于肝、心、肺、肾也。
以不正主时,故谓之孤脏。
不正主时,寄旺于四季。
”是此言“孤脏”,言“四旁”均与土寄于四季相关,这说明在生理状态下脾胃在一年四季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另外脾胃疾病的发病亦与时间相互关联,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于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三月,病腹胀烦满不嗜食。
”古代医家治疗脾(肠)胃病非常注重“四时”辨证用药,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明确指出治法:“脾之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首先提出脾胃病随时加减用药法,夏宜黄芩、黄柏;秋宜桂枝;冬加干姜、草寇;春加风药,充分考虑气候的影响因素,处方遣药合乎时宜,此即《内经》“毋伐化,毋违时”、“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如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
乃阴阳气血俱不足,热厥而阳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晄晄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剌,较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复在皮毛之上,皆元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
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芪人参汤。
如脾胃虚弱,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气短,甚则四肢痿软,行步不正,脚欹,眼黑欲倒,此肾水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
滋肺气,以补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肠不受邪郁,不会汗大泄也。
汗泄甚,则亡津液,亡津液,则七神无所依。
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之义,为庚金受囚也。
若亡津液,汗大泄,湿今亢甚,燥金受囚,风木无制。
故风湿相持,骨节灼疼,一身尽痛,亢则害,承乃制是也。
孙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大肠,益五脏之元气。
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
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诸绝矣。
夏月宜补者,补天元之真气,以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
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冬之苦(甘)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
若脾胃虚损有宿痰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伐化,必困乏无力,懒语、气短、气促、似喘非喘,骨气无力,其形如梦寐,蒙蒙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当用清暑益气汤。
若见痿证,乃湿热乘肾肝也。
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却加辛温泻之。
若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除风湿羌活汤主之,如夏日(农历4 6月份),须加白芍药三分。
春月(农历1 3月),腹中痛尤宜加;冬月(农历10 12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益大寒之药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少许制)。
东垣强调四时用药法则,认为风、雨、寒、暑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和病理变化的机理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都是以脾胃虚弱为内因的“阴火”与“元气”矛盾两方面为发病的主要原因,应灵活把握,以时辨证用药。
虚实挟杂应兼而顾之,补而不滞,非实不泻,补脾先开胃口,开胃兼顾理脾。
3脾胃病调情心法脾胃病致病原因较多,许多难治性胃病,均与情志变化有关,治疗从调理情志入手,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1调心以治胃本法主要适应于胃病表现较轻而全身反应较重的患者。
症见胃脘部稍有胀满疼痛,恶心欲吐,口干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兼见心慌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心发热,有时患者突发晕厥等。
其多因长期情志刺激,久而伤津耗血,而致心肺阴虚,虚热内扰,心神不宁,百脉松懈,胃腑不安。
治疗用《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和枣仁、茯苓、益智仁、远志、珍珠母等清心润肺,益胃安神,虚热以除,胃腑自安。
3.2畅情以治胃本法适用于情绪波动较重的胃病患者,临床症状呈多样化,有的表现为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有的则喜怒无常,抑郁寡欢;有的因一些琐碎小事引起情绪上消极不满,甚至嫉妒憎恨等,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47方治疗胃脘痛,16方均与情志有关,如因“饮食动怒”“惊恐嗔郁”“情志郁勃拂逆”“素体多怒”“思虑郁结”等种种原因,最终导致阳气痹阻,气血不通,脾胃营血暗伤,胃痛发作,治疗以疏通气血为主,通则不痛,药用川楝子、延胡索、香附为主,配以桃仁、当归尾行气活血,佐以高良姜、桂枝、干姜以通阳气,同时配合心理疏导,让病人怡情放怀,开阔心胸,放下思想包袱,调畅情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3.3利胆以治胃临床上还有部分胃病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胀满,饮食减少,食后胃中不舒,口苦背痛等,胃镜检查多为浅表性胃炎。
询问病史大多有情志不舒或性情急躁,胃镜检查,多提示为“胆汁返流性冒炎”。
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胆气不升,则易横逆影响到胃,使胃的消化能力减弱,所以治疗上利胆和胃,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川楝子、鸡内金、郁金、蒲公英等,疏利肝胆之气,胆气通利,胃腑自安。
3.4解疑以治胃临床上还有一类胃病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不稳,高反应的个体特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患者在生活中忧患意识较强,情绪易激动或抑郁,遇事易紧张,而产生矛盾心理,这类病人胃镜检查以萎缩性胃炎较多,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增厚,或有包块等。
患者首先表现为疑虑,继则担忧,最后惊恐不安。
治疗的关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九香虫、地鳖虫以治其黏膜增生,还应配伍远志、石菖蒲、益智仁等交通心肾,同时应调理病人情绪,开导病人,解除疑虑,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治疗胃病,除对症用药外,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治疗,调整自我,把握好情绪,这对胃痛的康复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