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改剖析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改剖析
五、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1、深深植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 2、 从感觉出发,强调扑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 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 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 3、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追求语言的 散文美。
“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色。
艾青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 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
忧郁的诗绪
• 1、个人的生世之悲 • 2、时代的苦难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 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巴的梦里的农 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 这种天然浑成的“契合”使艾青的诗有 一种深沉的力量。
• 《我爱这土地》(1938年11月17日) • 这是一首意象悲壮,情感深沉的诗歌。
艾 青
(1910—1996)
• 一、大堰河——艾青诗歌创作的原点 二、艾青的诗歌创作及其经典作品 • 三、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 四、艾青的诗歌理论
一、大堰河——艾青诗歌创作的原点
• 艾青(1919—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刚出生就因“克父母”而被送入一个贫苦的农妇 家寄养。正是这位名叫大堰河的农妇,成为艾青 诗歌创作的原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 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 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 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 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 三是1941年至1949年,艾青进入延安后,参加了 延安文艺座谈会,写了《毛泽东》、《给太阳》、 《野火》 、《黎明的通知》等赞美新时代的诗作。
延安时期的艾青
三、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 1、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的集大成者,吸纳了 各种风格流派和体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 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 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 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 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 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 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艾 青 发 表 的 处 女 作
• 这首诗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作品。
• 全诗在构思上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大堰河 悲惨的一生,一是抒情主人公“我”与地主之家 及大堰河一家的关系。
• 整首诗塑造了一个仁慈善良、饱经忧患的 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亲切感人,表达了 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深敬爱;同时,作者以 一个旧世界的叛逆的形象,传达了对不公 道的世界的诅咒。
大 堰 河 墓
1)儿时生活:出身地主家庭,出 生后即被送到本村一位名叫“大 叶荷”的贫苦农妇家寄养,养母 对艾青的疼爱甚于父母,这使他 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 5岁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
2)求学过程: 自幼喜爱美术,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 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 学,专攻绘画艺术,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 神 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此间接触了 大 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和外国文学作品,受到惠 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波德莱尔等 著名诗人的影响,学习绘画的同时试验写 诗。
■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 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 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 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 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 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 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 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 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 余韵。
• 2、艾青诗歌达到了自由诗的散文美的新境 界,构成继郭沫若、闻一多后自由体诗的 第二座高峰。 •
四、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
• 艾青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从这两种意象可以感受和体味艾青诗中 所凝聚的诗人的发现、思想与情感;
1.土地意象
• ( 1 ) “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 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 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 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 爱这土地》。
2.太阳意象
•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 的追求。 •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 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 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 ,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 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是 《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 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 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具体赏析
• ■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 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 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 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 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 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 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 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 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从此,“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 我的世界观直率的回声。”
•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诗上,艾青的出现,意 味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是一个革命诗人 ,在启蒙之美和革命之美之间进行了有效的 审美衔接,极大的开拓了处于历史演变中的 现代诗学。 • 艾青的诗一方面保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 忠于现实的战斗传统,克服了革命文学“幼 稚的叫喊”的弱点;另一方面有吸收了浪漫 主义与象征主义艺术的精华,有效的整合了 现代主义,使自由体诗达到了新的高峰。 • 艾青对现代诗学的主要贡献是:以土地和太 阳为主的意象创造、散文化的自由诗体、个 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价值取向。
•
• 全诗与两个意象: 一个客体意象——土地;
•
一个主体意象——鸟。
整体赏析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 国土的写照。 •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 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 ,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 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 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 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倾吐土地情结 诗的第一节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 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 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 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 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 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 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 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 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 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 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 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 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 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 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 A、日寇加紧侵犯我们。 • B、中国人民抗战热情高涨。
写作背景
•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 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 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 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艾青是土地的歌者,“ 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 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 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 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 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他 主张不受拘束地表达感受,把自由诗推向 了高峰。他的诗无一定格式,无一定句式 ,不押韵,用语自然。诗歌靠感情和旋律 来组织,靠绘画和音乐来协调的,表现出 来便是内在情绪的律动和线条色彩与修辞 语句的变化统一。
艾青诗歌的特征/艺术风格
1. 悲哀和忧郁是艾青诗歌的基调。 2. 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3. 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 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 4. 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须 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 • • • • • • • •
艾青的诗歌代表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向太阳》、《火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爱这土地》、《手推车》 《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 《黎明的通知》、《北方》 《乞丐》、《复活的土地》 《诗论》(诗歌理论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