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制砂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保利民爆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潘庆林摘要中国年产砂石骨料约200亿吨,占全世界50%,年产值1万多亿元,运输费3000多亿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机制砂行业是砂石行业的子行业。
随着环保政策趋于严格,国家限制了天然河砂的开采,近年来,建筑用砂出现了机制砂化的发展趋势。
2017年以来,机制砂市场持续高位运行。
预计,2020 年我国的机制砂市场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2019年1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原〔2019〕239号),推进机制砂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之后,各地将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方案,不排除部分省区将被列为机制砂石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区的可能性。
到2025 年,我国或将实现年产1000 万吨及以上的超大型机制砂石企业产能占比达到40%,并涌现多家智能化、绿色化、质量高、管理好的机制砂石骨干企业。
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砂石行业将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潮,不排除将涌现出多家砂石上市企业的可能性。
目录摘要 (1)1 机制砂 (3)1.1机制砂的定义 (3)1.2机制砂的用途 (3)1.3机制砂的技术要求 (3)1.3.1粒径要求 (3)1.3.2颗粒级配 (5)1.3.3粒型要求 (5)1.4机制砂的原料 (5)2 机制砂行业 (5)3中国砂石行业发展趋势 (6)3.1砂石行业概况 (6)3.2 砂石行业发展趋势 (7)3.2.1绿色发展 (7)3.2.2高质量发展 (8)3.2.3集约发展 (10)3.2.4 建设用砂机制砂化 (12)4 砂石行业市场 (13)4.1 全国市场容量 (13)4.2 区域市场 (15)4.3骨料市场价格 (17)5砂石骨料行业重点企业 (19)6 2020年中国砂石市场预测 (21)6.1 基建增长空间大拉动砂石骨料市场需求 (21)6.2 疫情可能进一步推高砂石骨料市场 (22)6.3 2020 年我国机制砂市场前景 (23)1 机制砂1.1机制砂的定义机制砂是建设用砂的一种。
根据《建设用砂》(GB/T14684-2017),机制砂是指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者工业废渣颗粒。
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
1.2机制砂的用途砂石是混凝土组成材料中重要和用量最多的原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是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为广范的材料,而砂和石又是制备混凝土时用量最多的原材料,占比达到80%左右。
可以说,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砂石。
随着国内天然砂、河砂等资源的枯竭和政府对开采管控力度加大,机制砂替代天然砂成为混凝土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料。
机制砂的等级按其技能需求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
Ⅰ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Ⅲ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与构筑砂浆。
1.3机制砂的技术要求1.3.1粒径要求机制砂的粒径在4.75-0.15mm之间,对小于0.075mm的石粉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其粒级分为:4.75、2.36、1.18、0.60、0.30、0.15。
粒级更好要连续,且每一粒级要有一定的比例,粒型尽好呈立方体,对针片状的含量也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机制砂的规格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mm—0.35mm,细沙的细度模数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mm—0.25mm;特细沙的细度模数为:1.5-0.7,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细度模数越小,表示砂越细。
1.3.2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子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
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其之间的空隙更大;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其之间的空隙就有所减少;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更小。
砂子的空隙率取决于砂料各级粒径的搭配程度。
级配好的砂子,不仅可以节省水泥,还可以提高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和强度。
1.3.3粒型要求矿山配置对破碎物料的颗粒要求是细,一般通常而言,针片状的物料进入磨机反而更容易被磨碎。
而建筑碎石的要求正好相反,对针片状有严格的比例限制。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立方体颗粒带棱角,其棱角能够起到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锁紧的作用。
同时立方体颗粒比针片状颗粒和圆形颗粒附着力更强,且占有更大的表面积。
1.4机制砂的原料机制砂的制砂原料通常用花岗岩、玄武岩、河卵石、鹅卵石、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闪长岩、砂岩、石灰岩等品种。
其制成的机制砂按岩石种类区分,有强度和用途的差异。
2 机制砂行业机制砂行业是砂石行业的子行业。
砂石是建筑、道路、桥梁、高铁、水利、水电、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用量最大、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材料,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人类建设和改造世界,每年要消耗400亿吨砂石骨料,是继水(6000亿吨)之后消耗最多的第二大自然资源。
由于砂石在自然灾害或战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10月22日,美国众议院已通过了《国家关键战略矿物生产法案2015》,将砂石列为关键战略资源。
其他国家目前尚未提到如此高度。
3中国砂石行业发展趋势3.1砂石行业概况中国年产砂石骨料约200亿吨,占全世界50%,年产值1万多亿元,运输费3000多亿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据自然资源部门统计,截止到2019 年3 月底,全国在册砂石矿山总计18047 家,其中贵州、云南、湖南、四川与山西五省份砂石矿山均超过1000 家,有待进一步整合。
3.2 砂石行业发展趋势从1949年到2010年的61年间,中国的砂石骨料直接采集天然资源,是传统粗放式的产业。
自2010年国土部发布《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砂石骨料行业开启了绿色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新征程,砂石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特点。
3.2.1绿色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有关部委陆续发布相关文件引导砂石行业走向绿色发展。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发布《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 0316-2018)行业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原〔2019〕239号),中国砂石协会发布《砂石骨料绿色生产与运输评价技术标准》(T/CBMF-39/T/CAATB002-2018),引导砂石开采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企业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普遍采用粉尘收集,对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使用,降低爆破和生产过程中的噪声。
对开采后的矿山进行复绿和生态恢复。
有些企业已建成“绿色矿山”和“和谐矿区”,与矿区周边居民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和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企业有几十家,已形成政府给政策、企业出资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公园等的新模式。
砂石骨料和破碎装备企业走在建筑废弃混凝土、道路废弃沥青混凝土、尾矿废石综合利用的前列,研发了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有些技术与装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固废资源化利用企业有100多家,已能生产再生透水砖、再生透水混凝土、再生砌块、再生混凝土等多种产品,并在多个领域应用,逐渐形成材料循环使用的新模式。
3.2.2高质量发展《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统筹布局,提升优质砂石供给能力,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着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变行业面貌,着力推动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实现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引导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机制砂石供应保障体系,产品质量符合GB/T 14684《建设用砂》等有关要求,以I类产品为代表的高品质机制砂石比例大幅提升,年产1000万吨及以上的超大型机制砂石企业产能占比达到40%,利用尾矿、废石、建筑垃圾等生产的机制砂石占比明显提高,“公转铁、公转水”运输取得明显进展。
万吨产品能耗(不含矿山开采和污水处理)以石灰石等软岩为原料的不高于10吨标煤,以花岗岩等中硬岩为原料的不高于13吨标煤,水耗达到相关要求,矿山建设、生产要符合DZ/T 0316《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化、绿色化、质量高、管理好的企业。
在市场和政策的引导下,从科研、设计到装备制造和施工服务,新兴的砂石行业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对机制砂石三大属性(即:物理属性——形状、表面、级配、吸水性、力学性能等,化学属性——化学组成、活性等;工艺属性——流动性、施工性等)的研究已经有了有一些成果,部分省市发布了机制砂标准,砂石骨料装备制造的设计绿色化,工艺材料绿色化,制造工艺绿色化,产品包装绿色化,处理回收绿色化等得到快速发展,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皮带管廊输送、皮带输送物料势能发电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尾矿、废石、建筑固废资源再生利用及其再生产品应用越来越多。
中国规模以上的砂石骨料装备制造企业有3000多家,其他国家进入中国的有近20家。
近年来,中国破碎筛分装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能制造规格品种齐全的系列产品,很多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破碎装备的快速发展,在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多。
目前已出口到巴基斯坦、纳米比亚、文莱、马来西亚、印尼、老挝、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印度等国。
3.2.3集约发展行业标准的提高,推动和加快了砂石行业结构调整,分散开采格局被打破,开采秩序正在重建;大型资本和国有大企业正在进入,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或合作的步伐加快,企业逐步大型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据中国砂石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的企业56000多家。
为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不断关闭和淘汰落后的砂石企业,到2018年底减少到18000多家。
目前全国已建成了300多家集矿山开采、加工、储运的高度集成化、自动化、规模化的现代化企业,有的企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生产各种级配、各种性能和质量要求的砂石骨料;有的企业延伸产业链,已形成集矿山开采、砂石骨料制造、混凝土搅拌站、物流和树木种植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
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区域内砂石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区域集中、共同经营等多种方式,提高区域砂石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近些年,新建及拟建的砂石项目产能持续升高,多在500万t/a以上,千万吨级的砂石开发项目也不断出现,如中电建池州在建7000万t/a 生产基地项目、福建宁德三都澳港矿一体化兼固废协同拟规划1.28亿t/a砂石基地项目、日昌升九江都昌县、星子县合计1.2亿t/a砂石骨料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