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目录2010
2、考辨学术源流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曰:‚校雠之义,盖自刘向
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 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后世部次甲乙, 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 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 焉。‛认为目录学之重要作用在于‚辨章学术,考证源 流‛。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盖吾国从来之目录学,其意 义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由与藏书之簿籍, 自名赏鉴,图书馆之编目仅便检查者异也。‛ 与西方目录学注重实用检索功能相比,‚辨章学术,考 证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独具之特色。
《晏子书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目次,即篇名和次第。(2)校雠整理
情况。(3)作者生平。(4)内容评价。
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概要构成 一篇叙录。目次加叙录,就构成了一书的目 录。诸书目录加以汇集,成为群书目录。
刘向、刘歆等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
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 录》。 刘歆又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 有总序,六类(六略)又有类序,总结各类 学术源流;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共有三十 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叙述小类的 源流(其中《诗赋略》只有一篇大序,无小 序);每一书又有书录。
(二)‚目录‛的产生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
目录。‛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将‚目录‛用于指书籍的目次叙录。 刘向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创始人,对书籍进行分类,并撰 写目录 。 ‚目录学‛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苏象先《苏魏公 谭训》卷四记其祖苏颂谒见王洙,洙令其子检书史,指 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四)五分法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把丛书从子部杂
家类杂编之属分出来,另立‚丛书目‛,编 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后来往 往沿用五分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经、史、子、集、 丛五部。
《汉书〃艺文志序》:"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
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 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 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 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 《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 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刘向对书籍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 其重复,形成定本。对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加以编 集,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 《列女传》等。
3、指导读书治学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
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 入。‛ 《十七史商榷》卷七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 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 读。‛ 江藩在《师郑堂集》中也曾指出:‚目录者,本 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其 书可读 , 则为易学而功且速矣。吾故尝语人曰 : 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文献目录学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一)什么是‚目录‛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说文解字》:‚目,人眼也。象形。重瞳子 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指目、条目之目。‛ 录,历历可数、周详具备之意。《说文解字》 ‚录部‛:‚刻木录录也。‛徐锴《说文解字系 传》:‚录录,犹历历也,一一可数之貌。‛ 目录,即按分类细目的次序编排,并写出群书 或篇章的名目或要旨的叙录。
(三)目录的功用
1、研究图书状况 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一曰:‚夫目录之兴, 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 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 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指出目录有考 辨真伪的作用。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目录学者,鉴别旧椠, 雠校异同之学也。汉时诸经,本有今古文之不同, 然《艺文志》必详加著录,不厌重出者,非如此则 异同得失,无所折衷,刘向必广求诸本,互资比较, 乃得雠正一书,则旧本异本之重视,盖可知矣。 ‛ 可知目录对考订版本亦有很大作用。 要探讨历代书籍之概貌,统计现存书籍和亡佚书籍 的数量,也必须查考有关的目录书。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
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 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 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 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 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笺),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 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 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 不可胁以邪。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 顺而刻。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 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 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 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晏子盖短。 (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 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 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 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臵旁御观。谨弟录。 臣向昧死上。
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逐步趋于成熟, 可视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 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 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 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 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 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 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 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类目。比如 词曲类又下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 曲五小类。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指出 :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
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 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 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 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 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目录书,尤其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 要目录,对于读书治学确有指点门径、事半功倍之 作用。正确利用目录,对于读书、学术研究等,帮 助尤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序‛ 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
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 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 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 ,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 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 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 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 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 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 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 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 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 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二、古籍分类法的演变
对典籍图书进行分类的。 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分门别类来总结学术源 流。 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历代图书分类之演变
(一)六分法
《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 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六略之前还有《辑略》,梁孝绪《七录序》云: ‚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
刘向每校定一书,皆成一篇‚书录‛,大约
相当于‚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隋书〃经籍志》是按四部分类现存较早的目录。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 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 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四部四十类)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录(均不 列书目)。 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 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 记。(道佛共十五类) 其分类框架是参照两晋南北朝各家目录拟定的。其 后,我国图书分类基本上不出四部分类体系。
(二)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
刘宋时王俭的《七志》(已佚),其分类如下:
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书附于春秋) 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文翰志:纪诗赋。 军书志:纪兵书。 阴阳志:即数术。 术艺志:即方技。 图谱志:图书、注记。 道经:道教经籍。 佛经:佛教经籍。 《七志》比《七略》增加图谱一类,成为‚七分 法‛,又附道经、佛经二录,实际为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