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网络信息对人心理负面影响发表时间:2017-05-26T14:52:32.43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0期作者:周霞[导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有关于自身利益的事情极为关注。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辽宁大连 116001)【摘要】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与数量也在随之增长,为了降低网络谣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应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安全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降低人民群众因为听信谣言所收到的伤害。
本文从网络谣言对民众身心危害以及国家心理安全维护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探讨,旨在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安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谣言;国家心理安全;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R3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56-0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有关于自身利益的事情极为关注,网络谣言传播的常是错误且负面的信息,容易把网络舆情带往错误的发展方向,引起群众的非理性行为,甚至引发群体性网络事件。
为了减少网络谣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要遏制传播谣言的源头,还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心理安全建设与维护。
1.网络谣言1.1 网络谣言的含义网络谣言指的是利用网络各种工具,如社交软件、论坛贴吧、各类邮箱等,来传播缺乏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具有一定攻击性与目的性的言论和信息。
网络谣言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突发事件、社会公共领域、社会公众人物、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悖等方面的内容。
因为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通信的基础结构完善,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变得极快,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正常秩序,需要国家通过法律等强硬的手段来制止这种恶意现象产生、传播和蔓延。
1.2 网络谣言的分类网络谣言有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谣言的分发也不相同。
从内容上来看,可将谣言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军事谣言与自然现象谣言。
政治谣言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相关的谣言,是各个意识形态,国家和政体在权力与利益相互争斗中产生出来的,政治谣言通常是为了满足某些政治需求而故意捏造,诽谤或攻击政治公众人物或政治集团的虚假谣言;经济谣言指的是有关于日常经济生活的谣言,这类谣言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投资导向,引起恐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军事谣言指的是与军事各方面相关的谣言;自然现象谣言是与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神秘现象有关,如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言或即将发生自然灾害的谣言等。
从目的上来看,可将谣言分为有意捏造与无意传播。
有意捏造的谣言通常是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捏造的虚假消息;无意传播是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遗失或误传导致信息错误,产生偏差甚至完全错误信息的传播。
从后果上来看,谣言可以分为有害谣言与无害谣言。
谣言有时也是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舆情,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的一种体现,在一些时候,对某些网络谣言的解读,能够让政府更准确地了解人民的真实需要。
1.3 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的心理学因素1.3.1刻板印象,定势思维:刻板印象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人进行简单判断时的一个心理机制。
但是刻板印象和定势思维经常被谣言的用来蒙蔽理性思维。
1.3.2认知失调理论:对于可以造成让人们平时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完全颠覆的信息,时常会收到格外的关注。
同时这样的信息由于其对常识的颠覆性更容易受到关注。
1.3.3从众心理,心理判断能力下降,理智降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能比个人表现的更好或者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5]1.3.4利他行为:微信谣言中很多都是以“转给你最在乎的人”为噱头进行传播,巧妙的利用了人们的利他行为,使得转发谣言变成了“关心”。
掩盖了传播不实信息的实质。
1.3.5趋利避害的基本心理原则(社会交换理论,创始人:霍曼斯(G.Homans),网络传播具有成本低以及参与人数巨大的特点,相比于其他传播方式,当事人需要付出的道德成本以及承受的触罚微乎其微。
简单的动动手指,并没有很高的成本。
导致传播变得十分容易。
2.网络谣言对身心的影响网络谣言因为其传播的是错误信息,就极容易导致人们的身心受到网络谣言的伤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1 对人身体的影响2.1.1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企业与个人为了获取自身利益而大量传播毫无科学依据的错误谣言,某些谣言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身造成了影响。
如微信公众号“蜜琪儿”就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母乳毒死宝宝,无知害死人》的文章,这一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十余万的转载量,很多的哺乳期妈妈在看到这篇文章后都不再敢给自己的孩子喂母乳,而母乳对于婴儿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品,过早断母乳容易导致婴儿发育不良等问题,这一条毫无科学依据的文章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婴幼儿身体健康。
2.1.2延误正规治疗手段: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王立祥说:“曾经有这样一条消息,有地震灾民受到了外伤,传言说用土豆片贴在伤口上有很好的效果。
当时就有记者打电话问我这个问题。
我跟记者说不能再传了,因为这个方法不科学。
当伤口破损,污染物已经沾覆在伤口上,这个时候再用土豆片把它盖上,无益于它的痊愈,而且土豆又是淀粉较多的食物,其渗出的液体是厌氧菌最好的培养基。
”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说:“以前有一种饮水疗法,喝水确实对人体很重要,人体70%都是水分,所以缺水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不是喝水越多就越对身体有好处呢?不一定,因为水的渗透压比较低,喝多了会造成低渗型的低钠血症,会造成对人健康的危害,甚至严重会造成人的死亡。
”还有一些网上流传的“拍打急救心梗之法”,“拍胳膊消除血栓”,完全是“谣言害人”。
2.2 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大多都是对人民的心理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2.2.1引起群体性愤怒,影响政府公信力:2004年3月[6]昆明一女子企图自杀时被消防员救下,当地媒体记者拍下三名协警将女子带走的照片并发在网上。
该照片从此在网络上以惊人的速度疯传,并且,有人把照片进行了处理,“协警救人”渐渐被误读为“城管抓小姐”、“协警抓小姐”。
此谣言一出引发公众对执法人员行为的不满。
2014年11月,新京报刊登题为《河南村民要求政府兑现新四军68年前3万元借条》将事件带入舆情风波,借条真假成为讨论热点[7],对我党新四军的形象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引发网友愤怒情绪,不过之后鉴定结果出炉,借条造假的事实板上钉钉,公布于众,但为新四军正名的报道鲜有所提。
2.2.2造成群体性恐慌,扰乱正常生活秩序:2010年2月20日至21日,有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疯狂传播[8-10],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导致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
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核辐射开始向外辐射。
之后出现“辐射需要吃碘盐防护”的谣言[11],由于担心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水、影响身体健康,16日开始,中国多地陆续爆发食盐恐慌性抢购,17日,江苏、山西、浙江、广东、北京、四川、安徽等多个地区食盐被抢购,许多地方盐价暴涨15倍,由原来的1元一袋变成15元一袋,多地食盐脱销。
这次的抢购事件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破坏了市场秩序。
属于一次典型的群体性恐慌事件。
反映了公众对于科普知识的欠缺[12-13],以及对谣言控制能力的欠缺。
早年娃哈哈企业遭遇到了“爽歪歪、AD钙奶含肉毒杆菌”[14]这一条虚构谣言攻击,是由微信营销公司不断加工最终捏造的一则虚假网络谣言。
这一谣言出现就极易让广大消费者对目前很多的食品企业失去信心,虽然这则信息最终被澄清认作是一则虚假的网络谣言,但消费者的心理状态还是因为这则谣言而产生了波动,认为什么食品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长久存在于一个不安的心理环境下,是极不利于人民心理健康以及政府公信力保持的。
2.2.3扭曲生活常识,增加思想负担:朋友圈内流传着一则17人因食用蘑菇不当中毒去世的传言。
文中还指出,蘑菇不可和茄子、小米、大黄米等食物同吃,否则会产生毒素。
专家对此表示,这样的结论并无科学依据。
[15]其后的“榴莲牛奶不能同吃”[16],“海鲜与VC不能同吃”[17]等类似谣言都大同小异。
但导致了不少轻信其中的网民在生活中增加思想负担。
还有谣言称有不法分子引诱年轻人开房,趁其睡着偷走肾脏进行器官倒卖。
受害人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盛满冰块的浴缸中,诸如此类谣言屡见不鲜。
利用部分人相关知识盲点,引发恐惧心理增加心理负担。
2.2.4重燃迷信思想,传染不良情绪: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普及,此类谣言的传播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是仍旧有人受到其蛊惑后盲目转发,求保佑求平安。
这样的现象想必在各位读者的朋友圈中仍旧屡见不鲜。
还有一些“诅咒”形式的信息,例如不转发超过多少人就会有灾祸,虽然其影响和危害看似不是那么严重,但是仍旧有为了“驱灾辟邪”进行了大量的转发。
不仅影响了当事人与其转发对象的私人关系,同时还会影响其他人的心情。
造成不良情绪的传染。
此类例子数不胜数,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一一列举,可知网络中充斥的真假难辨的各种谣言对社会稳定以及网民身心健康都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因此防止谣言危害社会就变成了一件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谣言的防治网络谣言是跟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传播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要想完全消灭网络谣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一些能够防治网络谣言产生与传播的方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公开政务,创造一个透明的社会环境,集思广益,多多听取民众的诉求,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建立起防治网络谣言蔓延滋长的长效机制。
3.1 对信息发布者的要求对于信息的把控要及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公开性。
[18]不给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机会。
同时还要增加信息发布者的公信力。
使得谣言制造者无机可乘。
有其确保重大事件发生后,官方的发言人反应要迅速,对民众的疑问要做到不遮掩不欺骗。
3.2 对媒体行为的要求有的媒体无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为了吸引眼球,特意制造捏造大新闻,列出容易让人误解的标题。
同时,由于媒体众多,相互抄袭报道,无独到见解。
在各类事件的重复报道中添油加醋,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凭空增加环节。
最终导致谣言的产生。
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对自身的要求要日益严格。
对于没有证据事实的报道要慎重,有其对于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机构。
更要做到表率作用。
3.3 对传播媒介的监控从事网络舆情监控,国家信息安全的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大局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