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诗欣赏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 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 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 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 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 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 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王天岳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鹿柴(zhài):养鹿的地
方,“柴”同“寨”。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Biblioteka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 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 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 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 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 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 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却看不到人影。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 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 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 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 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 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 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 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 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 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 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 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 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 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 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 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 相反。
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父辈迁居于蒲州。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 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 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 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 杰出的画家、音乐家,通晓音乐,善 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 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 名代表诗人。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 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 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 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 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 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 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 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 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