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干预及辩证施护在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护理干预及辩证施护在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护理干预及辩证施护在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6-03-29T11:23:01.3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马平李尊奉侯纪玲[导读]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干预及辩证施护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护理干预及辩证施护在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对照组维持原来的基础治疗,体重正常或消瘦者服用格列吡嗪片,体重肥胖或超重者服二甲双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降糖生津汤(主要药物:桑白皮12g,桑葚10g,天花粉12g,五味子10g,地骨皮12g)。

水煎服2次,合并煎液400ml,一日分2次口服。

4周为1疗程,两组均观察2个疗程。

同时给予中医护理及辨证施护。

结果两组康复效果比较:治疗组取得显效率62.26%,总有效率94.34%;对照组取得显效率42.45%,总有效率78.30%,x2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率61.32%;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率43.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该研究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及辩证施护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干预/辨证施护;康复效果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我市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多,糖尿病的治疗控制效果不佳[1]。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病必须坚持终身综合性治疗,病情控制的好坏与患者对综合性治疗干预的依从性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积极地护理与防治,降低发病率及有效的控制慢性并发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经过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男58例,女48例;对照组106例,男56例,女50例。

治疗组、对照组年龄分别为(49.89士1
2.39)岁和(5
3.34±10.38)岁;病程分别为(
4.07±1.1)年和(3.76±51.56)年;空腹血糖分别为(12.27士2.17)mmo1/L和(12.73±3.31)mmo1/L。

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维持原来的基础治疗。

两周末测定血糖、血脂等指标。

1.2.1对照组治疗对照组维持原来的基础治疗,体重正常或消瘦者服用格列吡嗪片,体重肥胖或超重者服二甲双胍。

口服二甲双胍片,一次30mg,一日3次,格列吡嗪片,一次 5mg,一日3次。

1.2.2治疗组治疗(1)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降糖生津汤(处方组成:桑白皮12g,桑葚10g,天花粉12g,五味子10g,地骨皮12g,葛根10g,黄连12g,苦瓜12g,潘石榴12g)。

水煎服2次,合并煎液400ml,一日分2次口服。

4周为1疗程,两组均观察2个疗程。

1.3疗效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疗效标准[2]。

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 (130mg/L),餐后2h血糖<8.3mmol/L(150mg/d1)。

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尿糖(十)。

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 mmol/L(150mg/d1),餐后2h血糖<10.0mmol/L(180 mg/d1)。

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尿糖(++)。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1.4生活质量评定:根据Karnofsky(KPS)评分评估,以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10分为提高,减少>10分为下降,变化<10分为稳定。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

2.中医护理 2.1情志调护怡情养性:情志失调、五志化火与消渴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2]。

患病后,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对治疗和康复不利,因此护理人员以和善可亲的举止调节医护环境与气氛,稳定病人情绪,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引导病人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通过心理调适,情志舒畅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经脉通利,有利于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2辨证施护对照组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治疗组按以下中医辩证施护。

目前,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

消渴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3]。

2.2.1肺胃燥热表现为烦渴多饮,喜冷饮,多食善饥,急躁易怒、怕热心烦、溲赤便数,舌红苔少,脉玄数,当滋阴清热,此症临床最多。

护理上对多饮多尿者每天记录水分进出量。

多食易饥者应控制饮食,饮食应以清淡略带凉性食品为宜,忌辛辣烟酒等助热生火刺激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2.2.2气阴两虚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症状不明显,口咽干燥,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体胖大。

治以益气养阴生津。

药用生麦片和增液汤加味,也可用玉液汤、玉泉丸调摄。

忌辛燥坚硬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还应畅情志,和气血。

护理上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根据体力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经常观察患者的视力、皮肤及全身症状,定期测血压,注意并发雀盲、白内障、痈疖、眩晕等症。

一旦发生,应结合有关病症护理。

2.2.3阴阳两虚面色黧黑,耳轮干枯,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体胖嫩,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育阴温阳,补肾活血。

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及时增衣助阳。

避御寒邪,枸杞子、鲜生地黄煎汤代茶饮,适当进食芡实、核桃、猪腰等补肾之品。

以休息为主,严重者卧床休息。

观察病情变化,防止酮症酸中毒、水肿的发生。

2.2.4气虚血瘀症见乏力神疲、纳差、脘疲气短、动则汗出、唇舌色暗、手足麻木、苔薄白、脉细无力,指导患者慎起居,避风寒,少食辛辣耗气之物,多食山药、枸杞子、西洋参等补气之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结果
3.1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结果见表1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范畴,是有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醇酒肥甘等多种因素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气阴两虚是其病理机制,瘀血阻络是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立法,旨在补肾健脾,充养气阴,滋生化源,畅达血脉。

精选传统中药,其中多个单味药即具有很好的降糖效果。

降糖生津汤中,地骨皮药理研究显示,地骨皮具有明显的降压及降低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初可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则可使血糖持久降低,维持4~8小时。

葛根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使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压作用。

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黄连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

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

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促进糖酵解等作用降低血糖。

桑白皮、桑葚、天花粉、五倍子研究表明,桑白皮、桑葚、天花粉、五倍子降血糖作用明显,尤其是桑白皮降糖作用更为突出。

苦瓜研究表明:苦瓜粗提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苦瓜提取物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抗体均有明显的结合反应,表明它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和生物活性。

苦瓜粗提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潘石榴临床研究表明:番石榴叶有效成分为黄酮甙,有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专一受体结合的作用,能调整糖脂代谢,降糖作用之外,并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多伴有脂代谢的异常,疗后观察到患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亦有明显的改善,诸药合用重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调节平衡。

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的作用,同时可以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峰,李立明.2型糖尿的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2001,4(4):2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1993:48.
[3]陈倩,戴冬玲,袁文平,等.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01. 作者简介:马平,女,大学本科,主管护师,在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