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课时分层作业 3 鲁周公世家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课时分层作业 3 鲁周公世家

课时分层作业(三) 鲁周公世家[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有疾,不豫.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A[B项,戚:感动;C项,发:翻开;D项,集:安定。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C.无坠天之降葆命D.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D[A项,“归”同“馈”; B项,“飨”同“享”; C项,“葆”同“宝”。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告纣之.罪于天②使管叔、蔡叔傅之.③以旦代王发之.身④子孙骄奢忘之.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⑥发书视之.,信吉⑦子之.鲁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⑨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A.①③/②④⑥⑧⑨/⑤/⑦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C.①③⑦/②④⑥⑧/⑤/⑨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A[①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⑨句中的“之”为代词,并且都是作前面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王朝步自周,至丰B.至于小大无怨C.南面倍依以朝诸侯D.诸侯咸服宗周D[A项,步,名词用作动词,步行。

B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

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C.维长终是图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C[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公是最高爵位,一般授予功勋卓著、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

B.诰,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

C.北面,面向北。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践阼,就是登上帝位。

阼,庙、堂前两台阶中的东阶,众大臣主持祭祀时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

D[“众大臣主持祭祀”有误,主持祭祀的应该是天子。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以待士,________________。

子之鲁,________________。

(2)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子可不慎乎![★★答案★★] (1)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慎无以国骄人(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

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责:同“债”,债务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用:任用C.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摄:代理D.于是卒.相成王卒:终于C[A项应为“需要”。

B项应为“因而”。

D项应为“始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呱呱而.泣 B.⎩⎨⎧王其.无害吾其.还也 C.⎩⎨⎧我乃屏璧与.圭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D.⎩⎨⎧子之.鲁佯狂不知所之.者 D [D 项均为动词,到。

A 项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 项分别为副词,表期望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

C 项分别为连词,和/介词,和。

]10.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现周公深沉果敢的一项是( )①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②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③诫守者勿敢言 ④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⑤成王少,将以成周 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A .①②⑥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③⑤⑥B [⑤不是表现,是目的;⑥是延揽人才的品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兹道能念予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你们的长孙周武王姫发,辛劳成疾。

(2)这种方法能保佑您。

(3)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

”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

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专:独掌B .敢问其目.目:条目 C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 .白刃始合. 合:交锋C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 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

B 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

C 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

D 项,“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交锋”,正确。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 [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 项,“则”,均为连词,就。

B 项,“为”,第一个为介词,相当于“给”“替”;第二个为动词,给予。

C 项,“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D 项,“乃”,均为副词,第一个意为“才”;第二个意为“于是,就”。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