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故事与三十六计

教育故事与三十六计

一、什么是教育故事?什么是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叙述在一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结果,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有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某个情境片断,偏重实践描述。

教育故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并挖掘、揭示其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表达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首先它是故事,其次它是研究。

二、教育故事研究的重要意义:1.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教师充分享受到研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

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故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说明已经真正掌握。

通过教育故事这种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在此之前,教育理论研究似乎永远都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专利,教师只是教育研究专家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而现在,教育叙事研究让教师们突然发现:原来教育研究离自己并不是那么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平常并不把它们当作研究而已。

这一发现,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信心。

从最初的“教学日志”,到如今的个人教育博客,随处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所激发起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经验式的描述,开始主动地学习以前令他们望而却步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然后又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教学经验的分析力度。

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教育故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育故事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育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

教育故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此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2.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实践与教师反思的距离,让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空间。

教育故事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

教育故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教育故事不仅记录了教育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

它是个人的教育档案和教育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是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对一些中学教师教学反思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是采取叙事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

有的教师可能对教育叙事研究没有自觉的意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运用着叙事式的反思方式,并把其称作“写教后记”等其他名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更为细致周密,思考得更为深入;无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则比较随意,点到即止。

…实际上,如今流行的中小学教师的各类个人教育博客,不过是“教学日志”的进一步发展,是“教学日志”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但是,这种结合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从个体的行为向集体的、合作的行为转化,从而成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影响。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3.教育故事拉近了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教师更真切地感知学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教育故事的撰写可以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加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与复杂状态,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注意从细微处出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同时,班主任在叙事研究中能够更多地获取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最大可能地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

可以说,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叙事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真正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三、当前教师的教育故事存在的问题:1.比重失调。

2.虚构故事。

3.情节平淡。

4.缺乏新意。

四、如何写好教育故事?1.教育故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教育故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背景——教育故事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各有其特点,写作时应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从而确定主题。

(3)细节——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只是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

(4)结果——教育故事不仅要说明教育的思路,描述教育的过程,还要交代教育的结果——某种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评析——评析是在记述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价值和意义。

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能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2.优秀教育故事的特点:(1)一个视角独特的教育主题。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

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难数清楚的许多事情。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境中发生的事情。

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肯定有一些难以忘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类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感慨,或令人惊诧,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

诸如此类的事情,通常表现为矛盾或问题,有矛盾、有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结果。

这些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教育故事自然应该围绕这些主题,叙述这些事情。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

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

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

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中,明确教学主题是必须的。

(《报告》专业成长P206)(2)一段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

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可以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关爱成为了一种负担)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

像所有的好故事的标准一样,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

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当然在这其中,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叙事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

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教师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

叙事研究要求班主任将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叙述出来,并且对其行为收到的效果进行不断的反思。

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

任何故事,总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个突发性事件,这是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

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起伏,一个跌宕。

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岩,也正因我们用“深描”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这才使故事具有了动听性和可读性。

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还应包括从故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

例如可引述一些口头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以增强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真实感,并使读者根据引述来源对这些材料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育叙事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反思的理论提升,同时具有典型的、真实的故事情节。

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阅读者才能从叙事报告中看到教学影像,从而获得教学启示。

因此,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教学矛盾集中的那些事件进行细致描述(包含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当时的感悟等),在教育叙事研究显得非常关键。

另外形象感人,一个故事可以最终简化为一个陈述句:“施事者”(主语)与他的行为或状态(谓语),这两者是故事句法中最基本的两大成分。

这表明故事所讲述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缺少了这一层人本意蕴,故事就不再是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中要有“人”,刻画人物要形象、生动、感人。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述说清楚。

这就是说,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

(静海,关爱成为一种负担,教师的反思)(3)一个意义深刻的评析与提升。

要求一个故事有“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

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

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