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有限元分析课件 第一章 杆件结构
有限元分析课件 第一章 杆件结构
s2
s3
s4
i
则(1.1式)变换为:
s1 a11 s a 2 21 s3 a31 s 4 a41 a12 a22 a32 a42 a13 a23 a33 a43 a14 u1 u a24 2 a34 u3 a44 u 4
第1章 杆件结构
1.1 直梁
左端A简支,右端D固定,B处承受集中力F、 弯距M作用,求其挠度?
分析步骤: Step 1、离散化 梁的特征?
将结构自然分为三段:AB、BC、CD。每一段内部有 相同的几何尺寸、无外载,可视作一个单位体(单元), 各段内部特性(材料、几何)可与其他单元相互独立。
各段之间的交界截面可看作单元之间的连接节点,两 端支座A、D也可以看作节点。
(1.5)
e k • 回顾一下 元素的求解过程,任一元素都是在 si aij u j aij 对应于一个变形刚度。整个矩阵 k e的 状态下求出的,
物理意义就对应为一个刚度矩阵。
•
aij ,当节点 i 取单位位移,而其他节点位移为零时,对应
于节点 i 的节点力。
• 通常约定:单元的位移、节点力、刚度矩阵均按节点分组; 对每一节点的位移,节点力分量,再按 u x ,u y , u z , x , y , z 顺序排列。 其刚度矩阵节点子块则对应各分量排列。
若梁离散有n个节点,则对应有2n个节点位移、载荷 分量。全部节点位移记为 、全部节点载荷记为 :
Q
f1 ,1 , f 2 , 2 ,........ f n , n
T
Q F1 , M 1 , F2 , M 2 ,........Fn , M n
i 和 j 处应受到力的作用,有节点
注意:节点力与截面载荷意义不相同! 节点力指单元截面处的内力,为材料力学中的切向力 和弯距。 节点载荷为梁结构在节点处受到的外载荷。 节点力与节点载荷的正向取为一致。
与材料力学中的符号规定有异 :
在线性弹性,小变形条件下,存在线性关系:
qi a11 m i a21 q j a31 m j a41
s1l 3 s 2 l 2 s 2 a 21 3EJ 2EJ
12EJ a11 最后求得: l3 6 EJ a 21 2 l
由单元的力矩平衡方程:
s3 s1
s 4 s1l s 2
a 31
12EJ l3
a 41
s1 a11u1 a12u2 a13u3 a14u4 s2 a21u1 a22u2 a23u3 a24u4
联立上述二方程组求解 (注意: s2 与变形定义有负号之差 )
s1l 3 s 2 l 2 s1 a11 3EJ 2EJ
由所离散的全部单元刚度矩阵叠加而成。
单元刚度矩阵的特性:
a)、单元刚度矩阵为对称矩阵; b)、单刚元素表示单元发生某种单位节点位移时所对应的节 点力,反映出单元抵抗这种变形的能力——刚度; c)、对角元素总为正值 d)、奇异性,其行列式为零,物理意义代表单元有刚体运动 存在。
总体刚度矩阵的特性:
B:在单元刚度建立过程中,我们根据材料力学结果直 接导出单元刚度元素值,未引入新的理论与假设,是否 存在问题或不足? 简要、明确地阐述了建立有限元方程的一种原始模 式,但是流程具有共通性。
C:在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中,我们均未涉及结构载荷、 边界条件等; 在有集中载荷作用处,我们直接取为节点,集中载 荷均转化为节点载荷; 若是梁的一段上承受均布或者其他形式的连续分布 载荷,怎么处理?
( )
S2
e
j
取单元长度,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分别讨论如下:
Ⅰ 设 u1 1 、 , 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悬臂梁的变形:
参考材料力学中梁的变形公式:
s1l 3 s2l 2 u1 1 3EJ 2 EJ
s1l 2 s2l u2 0 2 EJ EJ
从(1.4)式中,可以得到一个联立方程(关 s 2 ), 于 s1 、
上式即为初始形态的有限元方程
讨论:
A、上述有限元方程是在力系平衡条件下建立,力的平衡 条件自动满足; 导出单元刚度时,引入了材料力学中的力与变形的关 系,也就是物理关系满足: 力与变形中涉及到单元内的几何关系,同时单元节点 的位移相同,保证了变形的协调性; 这样弹性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方程:力平衡、几何、物 理,均已近似满足!
或
Q2 p2 1 p2 2(1.6c)
由(1.6a)(1.6b)得:
p2 k21 1 k22 2 p2 2 k22 2 2 2 k23 2 32
1 1 1 1
1
注意:对于节点2,其位移是唯一的,否则各单元间 的变形不连续,
对于节点1、4,分别只有一个单元独有:
Q1 k11 11 k12 1 2
(1.6f)
Q4 k43 3 k44 4
3 3
(1.6g)
将(1.6d)~(1.6g)合并:
1 Q1 k11 Q 1 2 k 21 Q3 0 Q4 0 1 k11 1 2 k 22 k 22
Step4: 单元的组合
上一步中,我们导出了任一单元的刚度矩阵,从而确 定了单元内部的节点力,节点位移之间的定量关系。下面 讨论单元1、2之间的关系: 将单元1、2分解为:单元1,独立节点2,单元2三部 分,单元之间不直接联系,通过独立节点联系。
q1 2
2 1
q2 2
3
( )
m1 2 q2
m2 2
T
Step 3:单元弹性特征 当建立了 与 Q 的定量关系后,对于任一Q 就有 对应的 ,则问题就可以求解。
对任一单元e,建立节点位移与截面节点力之间的关 系。
e单元的节点位移 f i , i , f j , j ,
T
单元变形时,节点 T e p q , m , q , m 力 。 i i j j
i 。 任一节点 i 处的位移为 f i 、 换言之,任一节点 i 有两个自由度。规定 f i 向上为正, i 逆时针为正。 记: i 节点的位移为i ,
fi i i
对应于节点位移,有相应的节点载荷,也成为广义力:
Fi Qi M i
梁单元就转化为下图所示的计算模型。
含有3个单元,4个节点(注意要分别编号,不重复) 节点:单元之间的连接,本身是虚构的,而结构是连 续的,采用“结”或 “节”无实质区别。“结”强调了 单元之间的连接,而“节”则有所淡化,有虚拟之意。-文人嚼字
Step 2:节点位移描述
空间任一点有三个方向的运动,三个方向的转动,即 有6个位移量;平面上任一点则有二个位移和一个转动。 对于平面内变形的梁,为简化起见,引入材料力学的 平面假设:梁任一截面(节点)的变形只需中性面位移及其 绕中性面的转角就可确定。 梁受横向载发生变形时,各截面的位移只含截面中性 轴处的挠度及其截面的转角,无轴向位移。
a12 a22 a32 a42
a13 a23 a33 a43
a14 fi a24 i a34 f j a44 j
(1.1)
p
e
k
e
e
(1.2)
k 代表了力与位移的关系,为一特定的物理意义,仿
Q K
(1.8)
Q 、 K 、 分别称为总节点力(载荷)列阵、总刚度矩
阵,总位移列阵。
矩阵,列阵的维数:
Q81
K 88
81
一般情况下,结构若含n个节点,则(1.8)含有2n个 方程,即为结构分析矩阵位移法的基本方程(力平衡方 程)。
K
等效节点载荷:从力的平衡等效原理出发,将连续分布载 荷等效变更为节点载荷。 根据圣维南原理,只是梁的局部受影响较大,而远离 区域几乎不受影响。
6 EJ 2 l
e
这样,由 u1 1 、其余等于0时,可以导出中 k 第一 列的元素。
Ⅱ 设 u 2 1 (1弧度),u 2 u3 u 4 0
其物理意义如下图,相当于左简支和右悬臂。同样由 梁的变形及平衡方程可以得到:
a12 a 32 6 EJ 2 l
a 22
2
k 23 2 k 33 3
2
2
(1.6b)
梁在静平衡状态下,节点2的节点力由两部分组成: 单元1的2节点上的反作用力、单元2的2节点上的反作用 力,则,独立节点2处于平衡状态条件为:
2 q 2 q1 q 2 2 1 2 m m m 2 2 2
e
弹簧变形规律,可定义为刚度矩阵。 存在另一种表达式:
R
e
e
R
e
p
e
(1.3)
称为柔度矩阵
e
本步的工作就是要给出 k 的具体表达式。为规范化 编制程序,对梁单元的节点位移、节点力另外编号:
e
u1 u2
e
u3
u4
T
S1
T
S3 S4
p
s1
Step 5: 建立定解
(1.8)式不能直接求解? 源于总刚的奇异性。 结构存在刚体运动,为一类任意的、结构不发生变形 的刚体漂移。 • 根据边界的约束条件,确定出相应的节点已知位移; • 代入方程组中,化解降阶,消除总刚的奇异性; • 最后求解新方程组。
K Q
' ' '
(1.9)
4 EJ l
a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