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评审改革和提名解读
1、本次大禹奖评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和评审规则,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励质量。
科技部发布指导意见,对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项的定位、规范性等提出明确要求。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大禹奖改革工作,在落实中央“三评”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压缩大禹奖获奖数量、提高成果质量”。
为落实部领导关于大禹奖评审“要实现公平、公开、公正”“关键是能有硬指标”等指示精神,水利部国科司会同中国水利学会开展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修订等制度建设和大禹奖奖励委员会换届等工作。
2、主要时间节点有哪些?
2019 年 11 月 26 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第六届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水人事〔2019〕347 号),正式批复成立第六届大禹奖奖励委员会,陆桂华副部长任主任。
2020 年 3 月 31 日,大禹奖奖励委员会以通讯会议的形式审议通过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大禹奖奖字〔2020〕1 号),对大禹奖组织机构、奖项设置、评审程序、获奖数量等作出了新的规定,进一步推动大禹奖评审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有哪些改革举措?
一是明确了大禹奖的行业定位。
2019 年 10 月 8 日,鄂竟平部长在大禹奖改革部长专题办公会议上指出,“大禹奖是水利行业最高科技奖”,进一步明确了大禹奖的行业定位,同时也对大禹奖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按照新发布的大禹奖《奖励办法》规定,今后大禹奖拟授奖名单须经水利部审核批准后方可对外公布。
二是强化了大禹奖组织机构建设。
在大禹奖原有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增设监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新构建的组织体系如下表:
三是强化了大禹奖制度体系建设。
以评审过程为主线,从评审要求、组织机构建设和运行、纪律要求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奖励办法、评审细则、下设机
构工作规则、奖励工作守则、评审专家选用规则、追责办法等 10 项工作制度。
构建了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大禹奖提名、专家选用、评审、争议处理、
机构运行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以支撑大禹奖的规范有序运行。
四是强化了大禹奖奖励体系建设
(1)完善奖项设置。
进一步完善大禹奖奖项设置,单设技术发明奖,
增设科学普及奖和创新团队奖,提高大禹奖对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的支撑能力。
修订后的大禹奖奖项包括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普及
奖和创新团队奖等四类。
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设特等、一等、二等、三
等奖,科学普及奖和创新团队奖不分等级。
(2)建立定额定标制度。
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每年的获奖率控制在40%以内。
其中,两奖项合计,特等奖每年不超过 1 项,一等奖不超过 10
项。
科学普及奖每年不超过 3 项,创新团队奖每年不超过 2 个。
提名科技进
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的成果如未获选,不能再参与低等级奖项的评选。
(3)优化评审程序和标准。
取消了原办法中的“专业组评审”环节,
构建“三审查三公示一审议一核准”的评审流程,即:完成单位公示-形式
审查-提名成果公示-网络评审-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拟授奖建议名单公示-
奖励委员会审议-水利部核准后发布的评审流程。
实行评审专家从水利科技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做法,突出信息公开原则,完善异议处理机制。
制定四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不同成果的分类评审要求,并切实贯彻落实科技部有关破除科技评价“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文件精神,以提高评审质量。
(4)严肃评审纪律。
建立奖励工作全过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在奖励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进一步强化对评审专家、提名专家和工作人员的纪律要求,明确违纪行为处罚的机制。
进一步强化大禹奖学术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施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对失信行为一票否决,提高评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与往年相比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 2020 年度开始实行提名制。
包括单位提名和专家提名两个渠道,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专家可提名大禹奖(具体要求详见办法)。
提名专家中,院士年龄不超过 75 周岁,其他专家年龄不超过 70 周岁。
每项成果须由 2 名以上(含 2 名)提名专家共同推荐,位列第一的提名专家为责任专家。
提名专家应在本人熟悉的学科领域范围内推荐,每位提名专家每年最多推荐 2 项成果。
当年度有成果提名大禹奖的专家无提名权。
二是规定了成果应用和团队成立的年限。
提名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的成果、提名科学普及奖的作品,须应用或公开出版两年以上;提名创新团队奖的团队,须成立五年以上。
三是对提名成果完成人有新的要求。
成果的前三名完成人,同一年度只能有一项提名(包括科学普及奖和创新团队奖)。
曾获得大禹奖一等奖和特等奖的成果前三名完成人,须隔两年才能作为完成人被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