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更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多年的摸索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探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国家履行各自的职责,多方面配合,共同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问题;对策
1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几种基本模式
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青睐和使用的基本校企合作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使企业培训前移,大大缩短了员工上岗适用期,即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1.2 员工继续教育
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辅助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由企业提出培训要求和标准,学校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模块,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协助完成部分或提供相应的条件(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组织实施。
1.3 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签定协议、在企业挂牌、到企业投资等形式,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
企业积极接收学生到相应岗位实习,安排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
学生直接进厂顶岗实习,更能使专业课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就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
1.4 合作科研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学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人力资源优势,采取联
合科研项目攻关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研发优势,建立开放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联合申请国家、省级、市级重点课题,开展项目研究,共同申请专利,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为企业凝聚科技动力,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1.5 “校中厂”、“厂中校”
校企合作办厂是校企深入合作的重要形式,一是,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等形式,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中厂”,形成合作利益共同体;二是,学校把课堂建到企业车间,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最终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2 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主要问题
2.1.1 合作的深度不够,层次偏低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内容和形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甚至只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安排方面,不够深入。
有的开展了“订单式”培养,但只停留在协议层面,没有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实施培养等问题。
基本处于“企业配合”浅度的合作上,至多处在“中度合作”的初始阶段。
2.1.2 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够
一些校企合作缺乏维系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的互利共赢基础,多数是短期行为,学校一厢情愿,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却很难与企业实现共赢,主动来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少。
有的合作只是临时性的(如学生短期实习、见习),缺乏持续性,双方难以收到真正收益,更有甚者,有时只是学校为教学评估的需要而与关系较好企业签订一份简单的协议,举行一次签字或实习基地挂牌仪式等等。
2.2 原因分析
2.2.1 一些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和优惠政策配套不足
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不足或不对称,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强调上,而真正有实质性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支持少,且落实执行不到位。
企业最重要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政府政策引导、税收优惠激励,大力支持学校发展往往就可能成了空谈。
加之部分企业本身对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认识上的不足,便更加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短期行为就在所难免了。
2.2.2 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一是,高职院校科技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较弱,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的很少。
二是,多年来职业教育投入的持续不足,学校实训条件仍不完善,实训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较差,缺乏具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生产性设备,不能吸引企业来校开展合作。
三是,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无特色,培养的人才高技能层次不明显,代表不了高职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和高等教育这一层次的人才。
3 完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分析
3.1 国家进一步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
明确学校、行业、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义务等法律责任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能作用,在校企的合作中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深入发展。
3.2 政府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建立对校企合作的专项投入机制,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设立校企合作的政府准入机制,落实奖励或补助资金,运用政府资金投入进行校企合作的导向和调节,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得管理职能。
3.3 企业积极配合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发展,同时也给自身提供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机会和人才储备的平台,将优秀的实习生留在企业,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3.4 职业院校要提升自身实力
一是,加快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现学校、企业、专业教师等课程开发主体之间的互动,明确课程开发的互动意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
二是,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观摩和顶岗锻炼,了解当前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和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经营模式,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阔专业教师的知识面。
三是,创造条件开办自己的校办产业。
以自身的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为依托,创办自己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优异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避免校企合作之间容易出现的各种障碍,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机制。
总之,完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处理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国家履行各自的职责,多方面配合,共同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再谈职业教育的研究方法[J].职教论坛,2010(36):1.
[2]周宏,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5):6-8.
[3]刘红委.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助推效用[J].职教论坛,2011(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