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那些年我们对阅读的误解 (部编版)

【精品】那些年我们对阅读的误解 (部编版)

审题技巧一、了解文章大意可从两方面着手。

1、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

②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

③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

④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读文时,又要反过来看看文章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组织材料的:①.纵向思路,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如:《做风车的故事》,我们就可按上述提示,边读边摘要点:喜欢做手工→做风车→赞扬→嘲笑→难受→发愤学习,我们用恰当的词语把上述要点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②.横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点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注意有没有思路。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头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着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个方面描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总结西沙群岛的富饶,我们抓住了开头这一句话,全文脉络就清楚了。

二、读懂每一句话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文章应该读懂每一句话。

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比较难懂的句子,更要认真思考。

1、抓关键词语。

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只有一两个或几个,这就是一句话的关键词语,我们能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下文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

阅读文章要联系文章写作时代背景,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4、用缩句法读懂长句。

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较长可以用缩句的方法,先抓“主干”,剔去“枝干”,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读懂每一段话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要准确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话的意思,必须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1、抓中心词。

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就像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一样,有的段落它有一、两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2、理清层次。

有些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必须通过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话层次,先弄清每层意思,再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划分段落划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意思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

因此,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划分。

五、最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把各段大意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记叙文基本要素归纳文章内容。

3、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归纳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典型答题要点和答题模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解题方法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答题技巧1.要素串联法:找出文中主人公或者描写对象,确定事件、地点、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将其用修饰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找出:谁干什么怎么样。

2. 标题追溯法有些以文章标题概括内容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看标题,扩字成句,补充具体3.摘句归纳法找出文章重点句或中心句,然后在句中补充答题步骤:找到表达文章中心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中心句。

4.段意合并法。

在概括时要区分重点段与非重点段,对非重点段我们可舍去。

如果概括所讲事例。

且事例跨越多段,也可用合并法完成答题步骤:先概括每一个段落的段意,然后再将每个段落的段意合并起来,对其进行概括、整合,使其通顺连贯即可。

●概括段意1.组合法答题技巧:将段落分层,把每一层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记叙文一般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答题技巧: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答题技巧:文章的中心句可以帮助你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然后与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进行概括。

说明文阅读典型答题要点和答题模板●辨识论证方法,分析方法作用1.举例论证:着眼点:举出具体的事例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板:列举了……(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道理论证着眼点:引用了谁的名言或资料。

作用: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板:引用……的名言、格言或俗语等,有力地证明了……,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着眼点:弄清把……比作……,再把握其与论点的关系。

作用: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模板: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着眼点:弄清楚对比点是什么,一般是2个以上的事物。

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事理)的作用。

答题模板: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人印象深刻。

●梳理论证过程1.设疑方式(题型)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②作者是怎样论证……的观点的。

③简要分析具体段落的论证思路答题模板:首先(通过……)提出了……观点,然后引用……名言或举……事例进行论证……接着用……论证了……最后得出了……结论或发出……号召。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

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

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喜”的是什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

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

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

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

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

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

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

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

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

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

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

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

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

)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

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说明文阅读典型答题要点和答题模板●辨识说明方法,分析方法作用1.举例子:标志:经常会使用:例如、如、以……为例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答题模板:举……例子,更真实,更具体地说明了……的……增强了说服力。

2. 列数据(字)标志:数词、概数、确数等。

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答题模板:运用……等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标注:而;比……;和……两种东西比等。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模板: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事理)的……特征(地位、影响等)4.打比方。

标志:像、是、当作、好像等。

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事理)的作用。

答题模板:把……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便于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