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领会《炉中煤》一诗所抒发的爱国热情。
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感受《再别康桥》一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三首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诗中精妙的意象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三首诗的艺术特色。
了解其抒情脉络,体会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炉中煤一.作者简介二.内容分析导入:借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被称为什么?明确:托物言志。
本文就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提问:在本文中,“物”是指什么?有何特征?明确:一是指“炉中煤”,它的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相一致的;”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地表现诗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
一是指“年青的女郎”,她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作者将年青的女郎比喻为祖国,首先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另一方面,将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前一句上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的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诗人要报效祖国的心愿。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中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烧中才能得以显现,得以升华。
这个”燃”字,还可以让人想象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恋之深、思渴之切。
在第二节,“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
这是对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炉中煤”问“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这两句诗,亦问亦答:你知道吗?你应该知道吧。
你嫌弃吗?你不会嫌弃吧。
因为”要在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黑奴”的“奴”字,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态度。
为什么“要在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呢?那时因为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
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黑奴卤莽”的外表和“火一样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第三节中后三行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从字面意思来看,讲的是形成过程,其深层的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之下,爱国之情深埋在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薄而出,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诗的第四节说“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着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
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这里的“燃”字出现在“常常思念”之后,又使人感到诗人有一种对于暂时不能投身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安、心急如焚的心情。
小结:这首诗歌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炉中煤”眷恋“年青的女郎”,由生活中互不相干的事物作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的炽热程度反映出来。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性特征,“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轻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二者可以借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于是拿来,为我所用。
在这首诗歌中,这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被诗人结合得如此美妙,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第二课时红烛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人。
1923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
《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他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他主张诗人应该超脱于政治之外,但又认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提倡”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
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这是他的代表作。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二.内容分析诗的一开头,诗人就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描写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容易把握了第二第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烛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认为是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地根本转变,包含这饿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要自我燃烧,只要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饿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光芒。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使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5—7节,使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5节,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
这一节开头的呼唤,使同情的呼唤,使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点燃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
诗人沿着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烛成灰“,世人并非都像世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地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愿望,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吗?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份心”。
但是,诗人的泪不会白流。
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地花,结成快乐地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
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地花,结成快乐地果子!”第八、九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慰红烛,也就是劝慰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全诗的抒情脉络: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
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