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测试4旧人教高三

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测试4旧人教高三

201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测试第一套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5小题50分)1.史书上记载“益(当时一位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

”启的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2.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3.《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4.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反映了商代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5.西周晚期的《颂鼎》铭文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以下各项不可以用这段铭文作为考古依据的是()A.西周晚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B.西周晚期政府注重对商业的管理和经营C.早期商业多为宫廷贵族服务D.西周晚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6.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7. 夏商周时期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

《诗经》有关西周农作物的记载:“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

”以上记载中的农作物不属于“五谷”的是①黍②稷③枣④葵⑤菽A.①③B.②④C.③④ D.③⑤8.柳宗元《封建论》中有“陵夷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东周时期我国封建制逐渐形成 B.周朝推行的分封制走向崩溃C.东周的统治越来越腐败 D.诸侯争霸导致天下大乱9.“白起(秦国大将——引者注)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又越韩、魏而攻强赵……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如雷,使秦业帝。

”材料主要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10.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11.战国时期,原来居于西周边境的少数民族“夷”、“狄”、“戎”、“蛮”等都从地图上消失了,导致这种显现出现的因素不包括()A.战争频繁 B.民族交往 C.尊王攘夷 D.生产交流12.《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

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13.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14. 史书记载: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

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

这种情况印证了()A.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够造钢剑 B.同一时期我国战争更多C.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15.《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对这段文字的正确理解是()A.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商业城市繁荣,社会财富增值,人口增长B.临淄人喜欢音乐、赌博和旅游C.临淄人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D.战国时期,有钱人整天享乐,一般百姓为生计而奔波16.我国政府宣布正式取消农业税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17.据史载,春秋后期,鲁国市场秩序混乱,常见的是羊贩子在卖羊前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

孔子任大司寇后,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现象,市场秩序的以规范。

这不能表明()A.当时的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孔子的思想由儒家转变为法家C.孔子关注民生 D.孔子主张诚信18.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在齐国()A.周的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打破了等级尊卑观念D.废除了贵族特权19.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

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开阡陌 D.建立县制20.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2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2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这家思想:“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共同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2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实际上主张()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2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25.右图是2004年6月8日发表在新浪网上的“利用小孔成像观看金星凌日”图。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的可能是A .《诗经》B .《道德经》C .《法经》D .《墨经》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4小题50分)26.(14分)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材料二(2) 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2分)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1分)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5分)(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2分)27.(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yân)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丘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冬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1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2分)?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2分)?(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分)?(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5)这一组材料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变化(2分)?28.(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常不避亲近。

法及大子,黥劓师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