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气质》
Hale Waihona Puke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进行 了批判,他不仅看到建构出来的性别气质对 女性的压迫,也意识到它对男性的压迫,男 性也是性别气质的隐性受害者。性别气质与 其社会压迫的机制在于对两性气质的对立与 强化。
性别社会化过程
1.社会化的内涵
“生物人”——“社会人”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 “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 成和完善。
这些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 是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某种 程度上也对男性造成了不公。
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得出,尽管人们所预想的 男女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跨文化变异几 乎是无限的,但确实存在两条普遍的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没有哪个社会一视
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个性要求、服 饰、劳动分工方面……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个案二:伊沙贝尔也是一个私生子,被她的 聋哑母亲藏了起来。尽管她没有学会说话, 但她与自己的母亲可以通过手势 进行交流。 当她在6岁半时被首次发现时,她对别人的行 为就像“野兽那样”。后来,照料伊沙贝尔 的人使她接受了强化训练。只有几年的时间, 她获得了与同龄儿童相似的正常发展水平。
这些例子表明,一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
承担性别社会化的主体单位:
家庭 同辈群体 学校与社会 大众传媒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 是男性或是女性。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来要求自己 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将生物学的性别 和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个体自我知觉和行 为中的过程。
教材中出现的性别角色形象:女性出现的场合, 多从事服务性工作、或扮演被救护与被帮助的角 色;男性则常以领导人、或救人解围的英雄角色
等出现。在学校的正规教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女性忽略和忽视的倾向。
总结
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 个体社会化体现了生物意识与社会因 素的辩证统一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是有主观能动作 用
THANKS!
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生物属 性也有社会属性。 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 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 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 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 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 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 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性别气质的差异产生了权力之分。男性气质总是 与工具性行为和体能性的能力相关,女性气质总 是与表达性行为和亲和能力相关,而前者总是显 得更为重要,拥有这一气质的人在社会中享有更 高的地位和权力。 人类通过建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从 而将劳动性别分工合法化,实现一套社会性别关 系秩序(社会性别制度),并通过社会化过程不 断延续不平等的性别规范。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新 几内亚3个原始部落的研究:《三 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A.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 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男性具有其他社会文化中女 性的特质。
——男人像“女人”
B. 蒙都哥莫部落:男性 与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 争性和攻击性。 ——女人像“男人”
C. 昌布部落:女性居于主导地位,男性 地位较为低下,男女两性特质与其他社会 文化中的男女性别特质相反。 ——非常态的“男人”与“女人”
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无助的。要成活下
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中的一员,就必须与他
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
思考和行为。这种互动和学习的过程就是所
谓的社会化。
2. 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 相符的行为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 认同。
性别与气质
作者M.米德
分享人
男性气质=阳刚;富于攻 击性;富于独立性;不感 情用事;不易受他人影响; 富于支配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竞争性;冒险精神; 决策果断……
女性气质=阴柔;圆通机敏; 文雅温柔;感情敏感;虔诚; 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喜爱文学艺术……
有关男女理性与感性\男强女弱的论 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个案一:安娜是个私生子,母亲由于害羞, 生下安娜后,把她藏在一间房子里,不与人 接触。发现安娜时,她已经六岁半了,当时 还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也不会保持 自己的个人卫生。她没有任何情感表达,对 人十分冷漠。安娜被发现后,首先被送到一 个智残儿童之家,尔后又送到一所育婴所, 在她11岁去世时,她已开始学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