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年资本市场十大事件1、新三板分层管理办法出台并正式实施概述:2016年5月27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16年6月27日正式实施。
该办法指出,将研究推出新三板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并提出实施新三板市场内部分层,现阶段先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逐步完善市场层次结构。
本次分层方案主要涉及四大方面,一是明确了创新层的准入标准;二是就申请挂牌公司进入创新层设置了标准;三是就创新层设置了维持标准;四是明确了挂牌公司的层级划分和调整机制。
截止到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10000家,其中基础层9048家,创新层952家。
影响:有专家称此次分层是新三板系统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新三板来说不亚于重生,新三板或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其中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对于投资者而言,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投资者收集企业信息成本,从而改善流动性;会产生一定的制度红利;可以使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就得到充满的挖掘从而更好地留住好的企业;提高风险管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减少“僵尸”企业数量等。
但是不可否认,进入“基础层”的挂牌公司就会受到投资者的冷落,这对于那些目前业绩平庸但未来发展前景可能较好的公司来说,无疑于是雪上加霜。
2、深港通正式开通概述:自2014年底正式开通沪港通后,内地与香港各方开始对深港通机制进行持续关注。
2016年12月5日,在沪港通良好制度、交易规则、技术系统示范的基础上,深港通正式开通。
相比于沪港通,深港通有两大突破,一是标的的增加,二是总额限制取消。
深港通的开通标志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至此,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将包括沪股通、沪港通下的港股通以及深股通、深港通下的港股通4个部分。
深港通开通后,证监会通过对其进行观察,发现其运行情况良好,初期呈现多个特点:一是深港通北热南冷,二是深港通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入姿态;三是深股通额度的使用率略高于港股通;四是港股通交易相对分散。
影响:深港通的开通在社会上赢得了一片赞誉。
人们普遍认为其是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成功延伸和完善,对内地香港两地股市都是有利的: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有利于大幅提升跨境投资资本流动效率,有利于深市进一步借鉴香港股市各项完备的制度机制,有利于吸引海外增量资金入场,直接为券商带来业绩增长,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深港通将成为一座沟通深圳、香港两地资本市场的桥梁,为深港两地资金投资对方市场的上市公司提供渠道和工具。
随着深港通的开启,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大交易所将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内地与香港经济、金融的进一步有序发展。
不过,深港通此次启动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说相关领域的跨境违法案件已经有出现苗头,但两地的跨境监管还在探索阶段。
3、证监会引入熔断机制,仅维持4天就叫停概述:2016年1月1日,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试水熔断机制,1月4日为首个交易日。
开盘不到一周就经历两次熔断,1月4日,沪深300指数跌幅连续达到了5%和7%两个熔断阈值,先后导致交易暂停和全市场休市。
1月7日,A股开盘半小时内二次熔断,仅成交14分钟,近1700只个股跌停。
两天内市值蒸发逾8.04万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1月7日晚证监会紧急发文暂停熔断机制,熔断只维持了4天。
2016年3月1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熔断机制出发点是防治股市剧烈波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论证时面较广,共识度较高。
未来几年可以预见中国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几年中国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
影响:实施熔断机制的本意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防止市场或某一产品非理性的大幅波动,从交易机制的角度保持市场的稳定,结果反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损失惨重的股民对这一机制怨声载道,专家们也纷纷对熔断机制发表各自看法,不过呈现的观点却并不一致。
有专家认为A股大跌不能归咎于熔断机制,而是市场本身内在调整要求的表现。
但是大多数专家们并不赞同这一看法,他们认为此次出台的熔断机制并不太了解中国金融市场:中国股市的参与者散户比例偏高,投资者结构决定了投资理性程度相对较低,该政策在实施的时候可能对这一情况考虑欠周,在目前A股市场实施涨跌停板和“T+1”交收制度的情况下,实施指数熔断机制会人为缩减市场的流动性,加剧投资者恐慌情绪,从而引发股市大幅下跌等。
4、中国A 股第三次被MSCI婉拒概述:2016年6月15日凌晨,MSCI 称将推迟中国A股纳入到MSCI新兴市场基准指数中。
不过中国A股将继续保留在2017年评估系列之中,此外,假若中国A股市场准入状况在2017年6月之前出现显著的积极进展,MSCI不排除在年度市场分类评审的例行周期之外提前公布纳入A股的可能性。
这是中国A股继2014、2015年之后第三次被MSCI婉拒。
实际上,在去年A股被拒之后,证监会严格按照MSCI提出的条件进行改进,其中有效解决了实际权益拥有权问题、加强上市公司停复牌监管、通过改革QFII制度放宽额度分配和资本流动两项限制等。
MSCI称延迟的主要原因有:1、QFII新政及交易所停牌新规的执行效果仍需要一段时间去观察;2、QFII月度资本赎回不超上年净资产20%的额度限制尚存;3、中国交易所对涉及A股的金融产品预先审批的限制仍未解决。
影响:专家们称从MSCI的表态看,沪港通限额及深港通等市场开放因素并非最重要考虑,监管问题才是关键。
虽然这次MSCI又延迟纳入A股,对A股的实际影响略负面,但较为有限,并不会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中国加快完善A股市场准入制度、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接轨,并且A 股加入MSCI是迟早的事情。
此外,从MSCI的表态看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议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积极进展体现出中国当局努力提升A股市场准入标准至国际水平的坚定决心。
5、资本市场扶贫政策引发全民热议概述:2016年9月9日,证监会出台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此外证监会将对贫困地区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方面给予适度的“通道”支持,并鼓励上市公司、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参与扶贫,履行社会责任等。
影响:该政策出台后引发全民热议;一家新疆企业的首发申请在政策出台5天后被否;西藏两家企业在该政策的支持下“火速过会”;中航证券与井冈山市开拓了“产业+金融”的扶贫新模式;部分新三板企业已经或计划前往贫困县;部分省份已积极行动,希望能充分推动贫困地区企业享用这一“红利大餐”;该政策甚至改变部分贫困县企业主不愿上市的固有想法等。
其中,引发的质疑声主要有:1、资本市场不务正业,根本不应该参与扶贫;2、证监会可能会降低上市等标准,将劣质企业放进股市,增加风险;3、其他上市公司可能会被排挤,排更长时间的队;4、大量想上市的企业可能会搬迁到贫困地区,顺利上市后就会搬离贫困地区;5、市场上可能出现已经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为了尽快上市而收购贫困地区公司的情况等。
该政策支持者对上述质疑声进行了一一反驳,并指出该《意见》的出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该政策能够在尊重一般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支持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提高商业和服务水平,弥补贫困地区资本市场人才匮乏带来的不足以及金融技术上的不足。
此外,相对于常规的财政资金扶贫,资本市场扶贫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将激活贫困地区企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其摆脱对传统扶贫政策的惯性依赖,属于深度造血式扶贫。
6、人民币正式纳入SDR 概述: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这标志着人民币又向着国际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也将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SDR,即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又叫纸黄金,是由IMF创建、分配和运作的补充性国际储备资产,也是IMF 的记帐单位,代表着IMF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此前,SDR中存在四种货币,分别为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由于人民币的加入变为五种货币。
SDR终人民币的份额占据10.92%,位列第三,处于美元和欧元之后,日元和英镑之前。
影响: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人民币跻身全球主要货币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在经济方面,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推动我国对外直投和金融企业走出去,增强外界使用人民币的信心,改善我国经济外部发展环境,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也会增强SDR的全球代表性,降低SDR汇率波动性,减少储备货币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改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治理结构有着深远影响。
可从官方外汇储备数据来看,人民币加入SDR并未改变人民币贬值周期的趋势。
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系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也不宜过度夸大“入篮”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在合适的时候进入中国的资金规模可能会加大,速度也会加快,进而提升国内资产价格,但在设想的同时也需警惕SDR泡沫的发生。
7、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实施概述:2016年1月5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发行实施细则》、《深圳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深圳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发行实施细则》。
主要包括网上、网下发布实施两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了公开发行股票2000万以下直接定价、建立摊薄即期回报机制、建立保荐机构先行赔付机制等。
网上发布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消了投资者在申购委托阶段时缴纳全额申购资金的规定,明确了投资者应根据发行价格和中签数量缴纳申购金额的相关流程和要求;二是要求证券公司接收投资者全权委托代其申购新股,需要投资者自主表达申购意向;三是出现投资者中签后但未能按时足额缴纳款项的,放弃认购次日起180天内不得参与网上新股申购,连续12个月内累计满三次的将被列入限制申购名单;四是如若出现由于投资者资金不足放弃中签新股的由主承销商负责包销或根据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事先披露的其他方式处理。
但这次并没有对投资者申购新股的持有市值要求、市值计算规则及证券账户使用的相关规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