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是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
仪器仪表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各发达国家都把仪器仪表作为其优先发展的产业。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现代仪器仪表特别是智能化仪表及系统,已成为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原材料综合利用、延长生产装置寿命、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环境保护、保障安全运行、节能降耗、实现信息管理、优化控制策略等的必备工具,对推动工业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经济综合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高速、平稳发展的行业,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53亿元,销售产值5976亿元,利润531亿元;进口362亿美元,出口189亿美元,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15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进入2012年以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产销同比增速趋缓,环比增速有所上升。
2012年1-8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247.80亿元,同比增长15.60%;完成销售产值4,122.37亿元,同比增长15.57%。
仪器仪表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大,对国民经济有巨大倍增和拉动作用,因此有着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的成效将进一步显现。
一批有突破性进展的产品将逐步推广,其主导企业将脱颖而出,加速发展。
节能环保测控设备、民生用仪表、流程工业用中高档测控设备、工厂自动化用测控设备、符合经济振兴方向适应领域细分需求的科学仪器和专用仪器将有较大发展。
报告用途及价值本行业分析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仪器仪表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仪器仪表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世界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发展大势,对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未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仪器仪表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本仪器仪表行业分析报告,为仪器仪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超声诊断仪器主要是指医学影像系统中的超声诊断装置,由于其价格比CT 与MRI低廉,又具有无创伤和实时获得人体内组织图像特点,所以临床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世界范围总销售额增长预计将超过 X 线诊断装置。
国际市场上营业额 1994 年统计为20 亿美元,至 2000 年为28 亿美元。
近年来,国际上超声诊断仪器随着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图象等相关技术迅猛发展,日益精臻。
世界上各主要超声诊断仪器厂家竞相推出代表自己先进水平的最新机型,推动了世界超声诊断仪器的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仪器仪表行业整体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仪器仪表产品中普遍采用,约15%的产品实现了智能化,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30%的产品实现了数字化,达到国际80年代末期水平。
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可以承接30-60万千瓦火电站、核电站、30万吨合成氨、120吨转炉、日产30万立方米城市煤气站工程、成套大型炉窑等大型工程成套控制项目。
大类产品满足需要程度:中高档科学测试仪器国内市场满足率为30%,中低档科学仪器满足率65%;生产过程测量控制仪表及系统产品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品种满足率达50%,中小型工程达70%。
进口产品往往是科研、生产所需的重大、关键设备,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对仪器仪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利用新的工作原理和采用新材料及新的元器件,例如利用超声波、微波、射线、红外线、核磁共振、超导、激光等原理和采用各种新型半导体敏感元件、集成电路、集成光路、光导纤维等元器件。
其目的是实现仪器仪表的小型化,减轻重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更便于使用与维修等。
另一重要的趋势是通过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来提高仪器仪表的性能,担高仪器仪表本身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数据处理能力。
仪器仪表不仅供单项使用,而且可能过标准接口和数据通道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组成各种测试控制管理综合系统,满足更高的要求。
工业自动化仪表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全面扩大服务领域,推进仪器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完成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5年内数字仪表比例达到60%以上;推进具有自主版权自动化软件的商品化。
电工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度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
2005年,中低档电工仪器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95%;到2010年,高中档电工仪器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目前国内生产的生化分析仪多属半自动型的,产品的型号种类少、分析速度慢、试剂消耗量大,其自动化、精度、工艺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虽然国内大型医院部分配置了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于经费限制,中型医院拥有量极少,县级医院几乎为零。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提出,在2009-2011年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
综观总体方案,普药和基本医疗器械将是未来3年医改的最大受益者。
按照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关原则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卫生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将是基本医疗设备装备。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将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国家确定的2009年经济工作五项任务中,特别提到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被列为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重要领域,安排专项投资48亿元。
随着近期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等工作的推进,未来公费医疗支出可能将逐步萎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救助保险带来的市场扩容十分确定。
医疗器械行业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最近新增的投资。
卫生部颁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总额达67.71亿元的农村卫生服务系统医疗设备投资,将在2009-2010年全部完成。
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以上,这一块市场有“填平补齐”的需求。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平均增幅一直保持在12%-15%的水平。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
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不但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且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医疗器械监管起步较晚,医疗器械企业小、多、散和低水平竞争的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速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医药器械研发的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今后的十至十五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建国几十年来形成的发展基础,人民群众保健康复对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医疗器械相关学科技术人才的长期储备,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都是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速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趋势和医、药结构调整趋势(医疗设备和服务比例提高,药品比例下降)锁定了未来10-15年医疗器械需求高速增长。
上游行业科技进步和基础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以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20%。
2009年医疗器械产值可能达到1000亿元规模,预计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在新医改8500亿政府投资和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推动下,2009-2011 年,基层医疗市场的医疗器械需求有望增加1000亿元。
根据政府预算,2009年是基层医疗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具体实施预计会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因此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的高潮会出现在2010。
在出口低迷的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出口依然保持同比的正增长。
2010年出口复苏确定性非常高的情况下,医疗器械出口有望率先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
2009 年12月,SFDA 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将推动市场向规模化优势企业倾斜。
本行业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相关刊物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全自动生化仪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对全自动生化仪相关企业的实地调查,对我国全自动生化仪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赢利水平与企业发展、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全自动生化仪行业的前景与风险。
红外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
通俗地讲红外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
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红外热像仪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这两类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如下:军用领域的红外热成像系统是红外技术最早的应用领域,产品以制冷型热像仪为主,对探测器的性能要求很高,价格也相对昂贵。
目前,军用市场仍然是红外产品的最大市场。
民用领域主要用于预防检测、消防、安防、汽车夜视、法律监督等多个领域,近几年来全球红外热像仪的民用市场高速成长,而且随着红外热像仪行业在新领域的应用,红外热像仪市场可能呈现出暴发性增长。
到2012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市场需求将达到38.12亿美元。
但是,如果考虑到新的应用领域的开发,其实际的市场需求总量将可能超过这个预测数。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电力、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与国际市场一样,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潜在需求也远大于实际需求:从长期来看,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潜在需求可达500-6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全球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4%,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20%,预计2011年中国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的需求量可以达到9.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