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报告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篇1一、调查概况: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我校学生完成,包括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
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100份。
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了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方法:一调查目标: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和承受挫折能力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见问卷四、调查结果一学习心理现状分析1、学习压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适中。
23.5%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大,7.9%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小,68.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还可以。
调查还显示,家庭的期望与自己的期望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只有7.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而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学生分别占52.2%和40.4%。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会主动学习的学生占34.5%,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占25.8%,而极少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最多,占39.7%,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目前影响学生学业的最大因素时,选择最多的是情绪,占40.4%,第二是学习方法,占34.7%,而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校学习环境分别占14.9%和10%。
因此,老师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适当地给予关心。
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调查显示,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没有与同伴和父母相处时的亲近感。
在问卷第20题中,学生选择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只占14.6%,而选择满意程度一般的比例高达72.9%,其他的12.5%选择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在第16题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中,很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44.5%、51.5%和4%,在第17题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中,很亲近、一般和不亲近的比例分别为41%、52.2%和6.8%。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部分人对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满意,而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现象对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太有利,所以老师应该尝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
47.4%的学生表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20.8%的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只有2.5%的学生会完全依赖朋友。
在第9题中,表示受过挫折并能承受的同学和未受过挫折但自认可以承受的同学分别占37%和2%,只有22.2%的同学表示所受过的挫折在其心理留下了阴影,而剩下14.4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挫折。
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都能够承受,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对待。
五、对策及建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学习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从以下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跑线,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气氛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发展。
在民主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感、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气氛紧张、人际关系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则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个性品质可塑性极强时期极力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除了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外,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适当,要有益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切记不要将事业、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负面情绪疏导给孩子,而自己应该用积极心态和情绪去面对,从而为孩子树立榜样。
特别是有的家长在受挫折后形成的生活偏见,不能当成“人生经验”,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生活信念。
二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是人生的又一重要课堂。
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健康理论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个体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短、长期学习计划,寻找稳固的学习动机;二是实际操作训练部分,训练活动内容包括话题辩论、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从而能认识自己,自主分析自身问题产生原因,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需要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唯有倾全社会的教育力量于一个目的,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才能实现。
篇2一、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条件。
而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义不容辞的。
再者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学校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对我校二—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通过对本校学生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爱心、关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
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我校二——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调查对象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问卷人数回收问卷回收率有效卷二年级 10 10 100% 四年级 10 10 100% 五年级 10 10 100% 总数 30 30 100%二材料与方法调查问卷是由我校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根据爱心等方面设计的问卷,共21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分析虽然题目简单易行,是非明确,但是在统计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学生在学习目的、爱心、关心、同情心、自信心五方面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同时也发现少数学生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
一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少数学生态度有待纠正。
调查统计表明:多数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明白没有知识不能生存的道理,打对号的学生占70%,选三角的占27%,选差的占25%,。
可见,少数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选择,这也是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影响的结果。
二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很重视,说明对学习也很重视。
题目:一遇到考试即使有所准备也会紧张:可选为:“∨” “△” “ ×”。
调查统计表明低年龄段的学生对考试非常重视,认为考好了不仅老师会表扬,家长更会表扬,二年级学生选“△”占50%,三、四年级的学生选“∨” 的分别是:82%和79%。
而五年级高年龄段的学生可能经历的考试较多,对学习和考试的态度差距较大,这也表明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选这也呈现了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自信心两极分化,胆怯心理题目:一遇挫折,便会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可选为:“∨” “△” “ ×”。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的自信心呈现不稳定状态,有两极分化的表现。
自信心比较充足的显现在调查范围的两头,在四、五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信心较为低落,表现为选择“∨”三年级学生占33.68%,四年级占25.58%,五年级占23.26%,而胆怯心理总体上也有上升的趋势,即选择“C:不敢朗诵,当作没有听见”中段年级4.97%到高段年级上升为5.47%。
特别是到了五年级,胆怯心理表现更为突出,学生选择比例高达7.87%。
五大多数学生对父母很关心,但年龄越大,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小。
题目: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可选为:“∨” “△” “ ×”。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逐渐懂事了,年龄大的学生会比较理性,即选择“×”打电话询问”三年级学生占57.89%,四年级占58.73%,五年级占52.72%,二年级占65.34%,不会不安。
说明这部分家长平时应多与学生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同时,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会比较独立,他们询问父母的情况,但他们会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如今父母都比较忙,应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成因分析学校原因:虽然在最近几年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好,加上心理教师和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
再者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关注甚少。
导致了学生有心理问题后束手无策。
长久的积累,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一家庭原因:在我校学生家庭中,有大概70%的家庭父母忙于做生意,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完全由学校负责,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
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有些家庭则认为“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捆扰,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二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小学生。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