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

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

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

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

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

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

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

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

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四)、大学生道德心里的不成熟。

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心里的残留,如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明令禁止的却偏要去做,不处分到头不作罢。

另外,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

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供你参考按照河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组的安排,结合我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学工部(处)对我校16个系(院)四个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89份,有效问卷564份。

其中性别抽样分布为:男36.52%,女62.41%;政治面貌抽样分布为:党员8.51%,团员88.65%,生源地分布为:城镇21.45%,农村77.13%。

此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9.43%的学生干部,有10.28%的学生为独生子女。

从调查中显示,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拥护党的领导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

现将具体状况报告如下:一、当前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根据调查情况和对结果的分析,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为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状况、思想道德状况、学习和成才愿望等四个方面。

(一)政治态度我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比较健康,能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观察、分析、思考政治问题,政治评价比较积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

1、关注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思考政治问题的成熟和理智。

我校大学生普遍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政策。

在回答“你关注或了解国际方面的大事”(按优先顺序选三项)时,“反腐倡廉”(58.33%)、“与台独势力的斗争”(57.62%)、“三农问题”(51.77%)、“构建和谐社会”(31.91%)等分别排前4位。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占66.13%。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看好,持“非常乐观态度”和“比较乐观态度”的共占73.04%。

这说明我校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收到显著成效,学生高度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能站在国家大局的制高点上认识重大政治事件。

2、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

广大学生已跳出传统视野,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

学生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政治心态渐趋成熟。

调查显示,63.30%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的基本国策”非常好和比较好。

52.48%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执政能力”很强和较强。

在“你对近年来国家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的问题上,学生选择“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对外关系”、“教育改革”等选项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2.41%、55.32%、36.88%、24.82%,反映广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他们已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环境。

3、对政治问题分析日趋客观、理性,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

在问及“从抗战胜利60周年看中日关系的发展”时,78.72%的学生认为“应该本着‘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态度发展中日关系”,“如果有重大事情发生,你持什么态度”时,79.79%的学生认为应“冷静理智,视情况发展而定”等,从答案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已能比较冷静地思考一系列政治问题,不再容易被某种思潮或某种势力所左右而采取过激的行为。

学生的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并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关系。

但也必须看到,我校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对学校组织的形势报告和政治学习”,“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仅占7.62%。

在问及对“目前的基本国策”和“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时,回答“说不清”的学生分别有8.16%和6.38%,这种比较消极的政治参与态度,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

如在问及“你对于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时,有59.2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16.49%的学生认为“党员称号所具有的自豪感”,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的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3)、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我校在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坚持德育“五个一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显著成效。

但从调查情况看,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上,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学生只有17.9%,对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只有7.62%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而“不愿去”的学生则有10.82%,两者相差3个多百分点。

在问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时,有42.13%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法”,有17.02%的学生选择了“教师队伍”。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和落实中央、河南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