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结构与功能

人体结构与功能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浅析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201* 年** 月** 日浅析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作者:** 指导教师:武枫林摘要: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鼻是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口咽和喉咽是呼吸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喉不仅是呼吸通道,还是发音器官;气管和主支气管输送气体;肺由肺泡及肺内各级支气管组成, 是容纳气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人体需要不停地从外界吸进氧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入氧,并将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呼吸系统;鼻;肺;结构功能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呼吸道为中空性器官,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如图一)。

一、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气体出入人体的主要通道。

它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感受嗅觉以及对发声起共鸣等作用。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一)外鼻外鼻由鼻骨和数块软骨做支架,表面覆以皮肤构成。

位于颜面中央,呈锥体形。

上端叫鼻根,向下移行为鼻背,下端叫鼻尖,鼻尖两侧膨大称为鼻翼。

外鼻上部的支架是骨,下部的为软骨。

(二)鼻腔 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粘膜。

它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各部分别向前经鼻孔和外界相通;向后经鼻后孔和鼻咽相通。

鼻腔分前部的鼻前庭和后部的固有鼻腔。

鼻前庭为鼻翼所包围的空间,内面被覆以皮肤,长有鼻毛,可以阻挡尘埃;固有鼻腔是鼻腔的主要部分。

在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将鼻分隔出上、中、下三个鼻道。

固有鼻腔内面覆以粘膜,粘膜因结构和机能不同,分为嗅部和呼吸部。

嗅部位于上鼻甲及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处,内含嗅细胞可以感受气味;呼吸部为嗅部以外的部分,粘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粘液腺,具有调湿、加温空气的作用[1]。

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定向摆动可使粘液向咽部移动,粘液可冲刷粘膜表面。

鼻是呼吸道的门户,鼻孔上带皮肤的那一部分长有鼻毛,能挡住来自空气中的细菌和尘埃,鼻粘膜能分泌粘液,粘膜上长有纤毛,它经常摆动,能把粘液、粘住的细菌和尘埃变成鼻涕清除出去。

膜下有丰富的血管,能散发热量,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

因此,在安静时或从事轻微劳动或运动时,尽量用鼻子吸气。

(三)鼻旁窦鼻旁窦又称副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腔,有孔与鼻腔相通。

鼻旁窦的粘膜与鼻腔粘膜连续,因此,鼻旁窦在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上起重要作用,对发音还有共鸣作用。

鼻唇沟是上唇和颊部分界的体表标志,左、右两侧鼻唇沟构成“面部危险三角”的两条边。

所谓“面部危险三角”是指从鼻梁的根部到两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其危险性在于:颜面部的浅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以上下流通,如果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该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细菌很容易沿着血管网扩散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年学生,应杜绝经常拔鼻毛、捏挤以及用不洁器具挑刺鼻尖及其周围粉刺的不良习惯,以减少皮肤感染机会,避免严重的情况发生。

二、咽位于鼻腔与口腔的后方,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与喉咽三部分。

当吞咽的食团接触舌根及咽峡粘膜时即引起吞咽反射。

咽腔粘膜内富有腺体,故仍有继续对空气加温、湿润的作用。

咽肌运动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吞咽和呕吐时,咽肌收缩可暂时封闭鼻咽和喉部,使食物不致返流入鼻腔或吸入气管。

若有异物进入咽部,可因咽肌收缩而阻止下行,产生呕吐反射,吐出异物。

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而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悦耳,其中软腭的作用尤为重要[2]。

三、喉喉既是呼吸通道,又是发音器官。

(一)喉的位置喉位于颈前部正中,上界平对第4、5颈椎之间,下界平对第6颈椎体下缘。

喉向上连于咽部,向下通气管,当吞咽、发音时上下移动。

喉的两侧有血管、神经和甲状腺的侧叶。

(二)喉的构造喉由软骨、韧带和喉肌构成。

喉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等。

甲状软骨1块,前上部突出称为喉结,成年男子显著。

环状软骨1块,呈环状,位于甲状软骨下方。

会厌软骨1块,呈叶片状,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中间部分上缘的后面,吞咽时软腭和悬雍垂上提,封住鼻腔,会厌软骨盖住喉口,使食物不会误入鼻腔也不会呛入气管,呼吸时悬雍垂下垂,会厌抬起,使鼻腔到气管间的空气通道畅通,如吞咽时说笑食物会误入气管而引起咳嗽。

杓状软骨两块,位于环状软骨后部上方,是一些喉肌的附着处[3]。

(三)喉肌喉肌是指附着于喉软骨上的骨骼肌,具有使声门裂开大或缩小、声带紧张或松弛的作用,发音越高声带拉得越紧,声门裂也越窄。

(四)喉腔喉腔内面的粘膜是咽粘膜的延续。

喉粘膜在喉腔中部的壁上突向腔内形成前后走行的两对粘膜皱襞。

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下方的一对称声襞,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与发音有关,它是喉腔最狭窄处。

当气流从胸腔冲出振动声襞时,可发出声音。

喉腔借前庭裂和声门裂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前庭裂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声门裂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

当憋气时,声门紧闭,腹肌和呼肌用力收缩,胸廓向内压缩,胸内压力加大,肺内气体不能呼出,有助于动作的顺利完成。

当屏息时,声门裂关闭,可依靠喉部小肌群不吸气也不呼气,完成射击扣扳机瞬间等运动技术动作。

喉部只能发出基音,经喉上下部的不同共鸣腔所改变。

又经咽、舌、腮等有关结构的作用,最后成为语言。

喉内面覆有一层粘膜,粘膜下层组织较疏松,声带水肿可以使声门变窄,造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窒息。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气管trachea和主支气管是连接在喉与肺之间的管道,气管和主支气管不仅是空气通过的管道,而且具有防御、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作用。

它由骨和软骨作支架,当气体通过时使管壁不致塌陷而保持气体的畅通。

(一)气管成人气管长约10—13cm,上端平第6颈椎下缘处起自环状软骨下缘,与喉相续,下端在平胸骨角水平处分为左主支气管left principal bronchus、右主支气管。

气管是由15—20个气管软骨环作支架,借结缔组织相连而成的管道。

气管软骨环呈“C”形,缺口向后,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封闭。

管腔内衬有粘膜。

粘膜的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咳嗽时纤毛的运动可把吸入的小尘埃随粘液一同向口腔方向排出[4]。

(二)主支气管主支气管的结构与气管相似。

主支气管是指由气管分出后分为的左、右主支气管,斜行向外下,进入肺门。

左、右主支气管之间下方形成夹角,一般女性稍大于男性。

右主支气管短粗,走行较为陡直,约在平第5胸椎体高度处经肺门入右肺,右肺通气量较大,所以经气管堕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侧。

左主支气管细长,约在平第6胸椎高度处经肺门入左肺。

五、肺(一)、肺的位置与形态肺位于胸腔内,膈的上方,纵隔两侧,左、右各一。

右肺因受肝的位置影响,较左肺短而宽,左肺因受心脏偏左的位置影响,形扁窄而略长。

肺表面有脏胸膜被覆,光滑润泽,新生儿肺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由于吸入空气中尘埃的沉积,颜色逐步变灰暗乃至蓝黑色。

长期吸烟者肺的颜色暗黑,吸烟会影响肺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身体健康[5]。

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内不含空气,比重大(1.045~1.056),可沉于水底。

呼吸者因肺内含空气,比重小(0.345~0.746),能浮出水面。

这在法医鉴定上有重要价值。

肺一般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三面和三个缘。

肺尖呈钝圆形,与胸膜顶相贴。

肺底与膈相接,故又称膈面。

外侧面与肋和肋间隙贴近,故又称肋面。

内图二肺的前面侧面向着纵隔,故又称纵隔面,肺的内侧面中间有椭圆形的凹陷处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肺的地方。

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为肺根,其附近有几个支气管肺门淋巴结。

肺的前缘锐薄,右肺前缘接近垂直,左肺前缘下有凹陷,为左肺心切迹。

左肺有上、下2叶,右肺有上、中、下3叶。

肺的位置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如图二)。

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呼吸与技术动作配合:①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呼吸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以胸廓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谓胸式呼吸,以横膈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谓腹式呼吸。

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呼吸形式而又不妨碍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原则,灵活转换。

采用了腹式呼吸,就会消除影响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因素;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保持和完成。

②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富有节奏地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

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2~4个单步一吸气、2~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即每“憋气”2~12个单步(或更多)后,作一次1秒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

(二)肺的血管肺有两套血管系统,即功能性血管和营养性血管。

功能性血管是组成肺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与气体交换有关。

营养性血管是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与肺的营养有关。

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分为左、右肺动脉入肺,伴行各级支气管而分支,且后形成包绕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

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转换为动脉血。

然后小静脉逐渐汇集成大静脉,最后汇合左、右肺静脉注入左心房[6]。

支气管动脉发自胸主动脉或肋间后动脉,伴支气管及其分支走行,沿途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营养各级支气管壁、肺血管壁及胸膜脏层。

其毛细血管网一部分连通肺静脉,另一部分汇集形成支气管静脉,最后注入上腔静脉。

(三)肺的神经肺的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支。

神经纤维在肺门处形成肺丛,而后随支气管和肺血管分支入肺,分布于支气管的平滑肌和腺体。

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支气管扩张[7]。

六、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呼吸器官的构造和机能都会发生良好的变化,主要使骨性胸廓发达,因此胸围加大,既增加了从肺内向外排气的量,又为肺内充满较多的气体提供了空间条件。

运动可以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并且力量增强,由于膈肌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提高,肺活量也增大,特别是游泳和划船等项目的运动员增大尤为显著。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肺通气量也相应增大,由于促进了肺的良好发育,使肺泡的弹性和通透性加大,更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组织对氧的利用率也可能提高,表现为呼吸差加大(呼吸差即深吸气时与深呼气时的胸围之差),安静时呼吸频率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