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一、导论Q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Q2: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1. 从认知状态上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所有主体对它认定一致。
2. 物质有实在性,即质的确定性,不是瞬息万变而是一贯的存在,所以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
3. 物质具有感觉确定性,即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 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实践与世界Q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
实践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同时实践是人自由自在的活动,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Q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是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中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实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 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
Q3: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实践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制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自己超越客体限制。
主客之间这种限定和超越就是主客关系的实质。
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而客体的主体化是指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成为主体的一部分。
这两种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客体对主体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超越性的表现,是实践的本质内容。
Q4:怎么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
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而且,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也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类世界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也体现在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正生存在一个越来越人化的世界中,当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加凸显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Q5:如何理解异化?异化:作为主体活动产物的客体并不肯定和确证主体,反而成为主体的对立物或异己的力量。
(疏远、转让、脱离)而马克思把异化引入更多的领域。
马克思认为钱就是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钱作为一种独立的东西剥夺了整个世界的价值。
劳动异化则意味着在劳动中本身存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因此,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是历史范畴。
而从历史观意义来说,异化也指一种社会过程,即人们活动的结果变成统治人并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
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异化表现为物化劳动统治活化劳动,直接生产者不能控制劳动的条件、手段、工具,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三、社会及其基本结构Q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人的实践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在改造中人与人又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人与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与实践中。
因此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则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从根本上说,社会关系不过是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或者说是实践静态表现。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也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Q2:简介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Q3:如何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种总和指的是多种并存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Q4: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
国家政权是其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Q5:如何理解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独立性?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形态;二是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
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意识形态体系。
文化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文化结构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在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定的文化结构在内容上即反映了现实的经济结构,又会吸收、保留了以往形式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
第三,文化结构对经济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的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四、个人与社会Q1:如何理解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个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某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基础,因而成为人之共性和个性具体统一的现实依据。
特定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同时也是成为个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
现实的个人又是一种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对象世界是个人现实存在的确证物。
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活动的存在物。
个人的现实性首先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现实性和时间的现实性。
现实的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的基本条件,也是造成人的个体差异的主体原因。
Q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性的各种规定中,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人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人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离开具体的人性,离开人的社会性,就无从了解人的本质。
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人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Q3:人择宇宙学原理五、联系与发展Q1:什么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但又不等于物与物的关系,它是人来在实践中所创造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这中主体性存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
人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 。
特征:客体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中的客观事物。
客体是满足主体需要,体现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性的、变化发展的。
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主体以客体为中介使自身二重化,客体也以主体为中介使自身二重化。
Q2:辩证法三大规律内容是什么?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质和量是存在一切事物中的两个最明显的属性,量变和质变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事物以质变和量变及其互变作为自己的运动形式。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它表明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是肯定自身—否定自身而转化为他物—否定这一否定再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
Q3:如何理解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对于辩证法来说,矛盾和辩证的否定都是其永恒的发展的动力和方式。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相互联系引起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相互转化,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六、发展的基本规律Q1: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