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号标语之幼儿园家园共育标语

口号标语之幼儿园家园共育标语

幼儿园家园共育标语【篇一:家园共育内容第一期】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包括四个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两项行为:安全行为和品德行为。

1、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等。

内容非常细,有“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现代生活实践证明,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

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需要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家长必须掌握的。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配合,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我园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非常重视。

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会要求幼儿把小椅子轻轻地摆放好,把书本摆放到书架上,把玩具分类放回到玩具柜里,对幼儿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走路轻,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

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支配着人的思维和行动。

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大,自控能力差,不教就会错过良机。

(3岁之前是一个关键期,7岁之前又是一个关键期)。

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而回到家,因为家长包办代替严重,过于溺爱和纵容孩子,会收到5+2=0的效果(即:在幼儿园5天学到的东西等于没学),如:织毛衣时,不注意的情况下漏一针,但如果在意识到的情况下,可以拆了重头再来补救,只是多用了一些时间,但幼儿一旦养成了某一方面的坏习惯,再补救是很难的,正所谓“江山易该,禀性难移”。

2、卫生习惯17世纪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构成儿童道德品质有三个要素:即天性、理智、和习惯,其中习惯最为重要。

因此,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长大后才会受益无穷,另外,对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特别是卫生习惯教育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应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孩子效仿。

对于孩子在卫生习惯方面的点滴进步,家长都应大大的加以表扬,让孩子分享进步的自豪与喜悦。

身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总是以父母为榜样的,整天零食、糖果、饼干不离口的父母,很难要求孩子不吃零食。

饭前自己不洗手,又怎能叫孩子洗手才吃饭呢?父母如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最好自己先来个改变。

个人卫生习惯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如: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穿衣叠衣放衣,饭后收拾餐具、擦桌子,活动结束自己能将物品物归原位等。

在家或幼儿园进餐时要求幼儿不讲话、不剩饭菜,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以此又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说学多少知识,而培养的是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学习品质(坚持性)。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有近2000项的发明。

但是,在发明电灯泡时,他一次次地失败了,又一次次地从失败中站起来,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她成功的原因下是因为他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发明这条道路上,他一直把这种精神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他认为,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所以,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世界上的“发明大王”。

4、礼仪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尊为“礼仪之邦”,形成了众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

3-6岁的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让孩子具有竞争的优势,可成为未来的赢家;让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收获成功的希望;让孩子从小养成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可使男孩成为未来社会彬彬有礼的绅士,使女孩成为未来社会落落大方的淑女。

礼仪使人更有涵养,涵养使人更具魅力,魅力健人更易成功。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

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中国学生与日本学生《夏令营中的较量》报导已表明我国孩子在毅力、文明习惯等方面己不尽人意。

通过本次夏令营日本人说:“中原因之一。

在2005年祖国生日这一天,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首都北京的心脏天安门, 在全世界媒体都广泛关注的、被称之为中国脸面的天安门,只在广场范围内一天扫出的垃圾就多达20多吨,七天下来就是140吨!140吨垃圾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如果把这140吨垃圾就地解决,可以填平天安门前面的护城河!为什么王市长在紧张的奥运备战中一连用了三个“最”?------最担心、最困扰、最难做到因为-----我们缺少基本的礼仪常识!!!(三)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1、首先作为成人要重视,真正意识到习惯培养要从小抓起。

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作为家长更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陈鹤琴先生又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2.给孩子立规矩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

曾有这样一份报告:一名5岁的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小图书等都是自己整理,小小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清洁、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

从报道中得知,自孩子两岁开始,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就将玩具没收。

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有条理的好习惯。

有良好行动,就能取得良好的习惯;有良好习惯,就拥有良好的性格;有良好的性格,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

这句话说明了个人行为、性格及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就是孩子小时候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影响他的一生。

例如,根据调查:1994~1995年,上海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5起,死亡17人。

这些原各中学的尖子生,披着众星拱月般的光彩,父母宠爱有加,社会精心呵护,不少学生渐渐养成了佼佼者易折的性格。

这些有不少是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那种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经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往往是不敢面对困难、易受挫折的。

又如:一个来自四川的少年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的照顾就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

当接到学校要他返校学习的通知时,他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自生活而跳楼自尽。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应当警醒。

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确实提醒我们,不能轻视那些要求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洗自己的衣服、整理房间等日常“小事”。

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篇二:家园共育促进共同成长】家园共育促进共同成长麻家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曾艳芳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孩子的福祉是教育关注的共同焦点。

我们的教育应该促进家长和教师成为朋友,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良好沟通,促进孩子能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和发展。

我园自2011年课程研究以来,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南》为依据,努力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家园关系。

我们将尊重家长、保护家长权利放在首位,视家长为教育的合作伙伴,努力开发家长的潜能,并通过资讯与服务、沟通与交流、支持与参与的途径,改变以往家长被动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局面,逐步确立了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使幼儿、教师和家长善于合作、互动,促进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探索园本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把幼儿、教职工、家长三大群体视为三个核心,缺一不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规范管理,提升办学品质1、我园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幼教管理理念和近两年的探索实践,逐步生成和建立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家园共育”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对家园工作的依据、目标、原则、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统整,建立了“家园共育”的管理网络,为我园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家园共育”的管理网络图:(略)2、我们根据家园共育工作的不同内容、性质和需要,先后建立建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家长学校工作章程》、《家长学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家长行为规范》、《家长的权利》、《家长的义务与职责》、《家园联系常规工作管理制度》、《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等各类工作制度,使家园共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家园共育工作在制度的保障下正常运转。

同时,我们将家长和社区工作列入了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落实了岗位负责制,加强了专人管理的力度。

为了让家长了解我园的办园理念和规章制度,在新生入园时我们通过发放资料和新生家长会议,及时向家长宣传我园有关家园共育方面的要求,让家长在了解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宗旨及对家长工作要求的前提下与幼儿园签定“幼儿园、家庭相互承诺协议书”,使孩子一进入我园家长就成为了教育的合作伙伴。

二、实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家园沟通家园共育,沟通是桥梁。

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才能达到家园配合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建立家教宣传专栏:幼儿园和各班都设有家长园地,每月更换一次,向家长介绍保教内容、要求、情感方面培养的目标、手段、措施、生活中应掌握的技能技巧、有关的育儿小常识以及班级、教研组、学校等各方面举行的大活动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校、班级中的教育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方式与教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达到家园同步的教育效果。

2、开展家长约访:教师每学年安排一次将幼儿家长邀请到幼儿园进行半小时以上的互动交流,并做好约访记录。

结合幼儿档案向家长介绍幼儿发展情况,有针对地交流教育方法。

3、上门家访:教师每学年对每位幼儿家访一次,教师走进家庭了解幼儿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

新生家访在幼儿还未入园前到家里访问,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家庭情况,更要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做好记录加以初步分析;同时,还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入园的一些准备工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密切学校和家庭的关系,为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4、利用电话访问:对于一些工作较忙的家长,孩子通常由老人或保姆接送,与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幼儿园的要求也缺乏一定的了解。

因此,老师将班级幼儿家中的电话号码、父母单位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进行登记,并将班级教师电话向家长们公布,鼓励家长们通过电话和教师交流。

孩子可以随时听听老师的声音与老师联系,家长、老师之间也能简便、及时地相互探讨教育方法、交流教育体会、了解孩子情况。

相关主题